第五十二章 秋收(四)(1 / 2)
阳光照进窗扃,窗外鸦声正盛,桓景不耐烦地翻了个身,突然意识到好像起晚了。他挣扎着起身,脑袋还因为宿醉,有些嗡嗡地响。
前夜那个乞活军小兵,桓景直接带回坞堡里了。昨夜一路上,冉良都在不断述说他加入乞活军之前的遭遇。他是魏郡内黄人,祖上却来自徐州彭城,冉氏自战国起时就是鲁国的大姓。作为旁支,冉良也多少读了些私塾。
但是豫州大乱以来,他的家早就被乱兵抢劫一空,父母兄弟离散。他也只能一路乞讨,来到苟晞驻地附近,阴差阳错成了一名乞活军。来乞活军后,作为新人,他没少被老兵欺压。这一次说是他“做事不卖力”,其实还是找个借口排挤他。
说到“冉”这个姓,桓景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冉闵。但是现在是永嘉年间,冉闵恐怕连受精卵还不是。何况即使把那位武悼天王白送给他桓景,他也一定会恭恭敬敬地把这尊天神再请回去。作三姓家奴的义父,压力还是会很大的。
现在他打算先让冉良在自己这里当个传令兵,然后再和李头那边沟通一下。实在是不能再让冉良回到那些霸凌他的老兵中去了。
今日的日程是晒麦和晒谷子。桓景看着天空,运气不错,这几天看起来天气都还晴朗。
晒麦是收获季最轻松的工作。只用把饱满金黄的麦穗铺满打麦场,然后静静等待火热的阳光把麦子晒干即可。
但是桓景可不想让新军和屯垦队就这么闲下来。他借机插入了识字的课程,现在打麦场众人一阵摇头晃脑,在背诵坞主教给他们的千字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一旁作为教书先生的流亡士族们闲下来,正窃窃私语。
“不知道坞主发了什么癫,一定要让这些泥腿子识字。难不成识了字种田还会卖力一些?”一个京城望族发着牢骚,他本来只是个花花公子,现在却被迫做一个教书先生。
“就是,我看啊,这不是识了字,简直就是失了智。你难道指望这些人去太学?”另一个士族也表示愤慨,本来他就是听说白云坞女主人是太原王氏,才过来投奔。没想到竟然如此“轻贱士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个原本就是太学的老头摇头晃脑地念着。
“不过,坞主这发蒙文章写得还真不错,就是有些过于高深了。”
这些人不知道,他们的谈话,全被一个耳尖的学生听到。一俟背完,那人就跑来桓景这里打小报告。
桓景听完描述,笑了笑没说话,打发那学生走了。他早就知道那几个士族心态不平衡。但是本来这群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农忙的时候帮不上一点忙。自己分配给他们这个教书的任务,已经算是优待了。
其实也不是他有意“轻贱士人”,只是不用担心没有才学的士人罢了。如果那些士族有一二可用的,他早就把他们提拔成了士官,郗鉴是一个典型。实在百无一用的,才让他们来教识字。
何况,即使没有老师,这些人他桓景一样教得了。他身旁有一捆竹片,那是就是预备发给学生的识字卡片。这样即使是农忙时节,战斗间歇,学生也可以从怀里拿卡片,进行寄送。桓景不禁想起自己当年考托福,硬是没报一个班,全靠这卡片记忆法。
可惜这个时代,盎格鲁撒克逊人还在北日耳曼的深山里摸鱼呢。
对于如何激励这些学生,桓景选择直接把考试成绩和工分挂钩。在“有粮大家分”的体制下,为了分到尽可能多的粮食,新军一般是凭战功,而屯垦队的人则是凭借平时的工分。大家本来来此处就是为了混口吃的,那么学习起来自然不遗余力。
只是这样的政策,依然有很多人不能理解。
今日的学习一结束,王二顺带着一群人,风风火火地跑来找桓景。这个小伙子倒是个积极分子,只是对于为何要识字还是不能理解。
“坞主,我知道你一向神机妙算,但是唯独让我们识字这一点不太懂。作为新军,我只要管打仗就好了。让我们干农活可以理解,毕竟农活可以给我们供军粮。可是识字有什么用?识得再多也不能当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