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司州马政(1 / 2)
幽州逃亡士人在桓景使节的带领下,沿着太行山山脚行进,擦着刘琨的地界一路南下,花了一个月才走到洛阳北面的孟津。或许是因为要镇住蓟城内的各方势力,或许是因为被高肃一番话说得羞愧了,其间王浚并未再追击,队伍一路平安。
其时刚好进入六月,中原四郡小麦收得差不多了,黄河之南,洛水两岸,遍地是金黄色的麦垛。而旧时种粟的土地,则刚好开始收割,原先荒废的田野上又出现了农人忙碌的身影。南来的逃亡者经过艰险的跋涉,见到这番安逸景象,都不禁感叹:“这简直就像回到了太康年间。”
正欢声笑语间,洛阳城方向来了一队人马,大约百骑。为首一人英武非凡,胯下的青马也格外高大。众人窃窃私语,这应当是员骁将。
“那就是司州的桓刺史,尔辈当行礼才是。”高肃向一旁的赵老六还有诸位幽州士人低语。
其中年高德劭者闻言,立刻俯身下拜。众人也跟着下拜。桓景见到路旁五体投地的人群,感觉怪不好意思的。
本来桓景正在忙秋收的布置,听见高肃和郭诵回来的消息,只是庆幸他们平安,也没想去亲自迎接一下。但来使提到幽州百姓也有相随者,其中多是士人,桓景一下来了兴趣。
对于一般有地的士族,桓景是又爱又恨。爱的是这些人算是这个时代人才的富矿;恨的是这些士族是有地的,所以并不愿听从自己差遣,还会瞒报人口,逃避赋税。这一点,桓景先前在豫州就深有体会。
但这一批从幽州来的士族,是抛弃了土地的流亡士族,可谓生杀全在自己手上。若是安置得当,那么自己就是他们的恩人,那么也更能得到这些人的支持。先前接受并州本地士族逃往四郡,也是出于这些考虑。所以这一次,他才亲自前来迎接。
他赶紧下马,走上前朝拜伏的人群欠了欠身子:“戎装在身,不能回礼,请幽州父老恕罪。”
“我等皆是流离失所之人,还望桓刺史不吝安置。”
“那是当然,我们这里地多人少,还愁没人干活呢。只要你们愿意耕种,地有的是。”
轻松的语调,让这些南下投奔的幽州士人放心下来。桓景没有说谎,治下的四郡先前战乱频仍,百姓逃难者众,目前才在此居住半年有余,虽然四方流民多有投奔,但人手依旧不够。
“有桓刺史这样的官,真是司州百姓之福啊。”刚刚寒暄几句,幽州士人就开始拍起了马屁:“粮草丰足,军队强盛,平定胡虏之功不远了!”
面对这些恭维,桓景刚开始有些尴尬,但立刻就释然了。想来这些百姓在王浚治下待久了,他们已经习惯的对官长谨小慎微,所以才将对王浚的那一套用在了自己身上。
“啊哈哈,哪里哪里,司州得以安定,一半还得归功于刘聪呢!”桓景漫不经心地应着。
这倒也没说错。因为人手实在捉襟见肘,在上个月,为了保证粮食丰收,桓景不得不抽调新军军士来帮助父老刈麦。这样一来,西北方面防务就有松懈的危险。幸亏汉国刚刚和刘琨大战,元气大伤,还无法顾及自己。所以自己能够全新全意农忙,也多亏了汉国没有余力南下骚扰。
“当初太康年间,我在中原,也见过这般丰收景象。”一个皓首苍颜的老者拱手道:“但桓刺史的马匹,才是不一般的地方。你们看哪,这马简直与我们幽州河北的大马无异了。”
“还有骑兵,也和幽州骑兵一般打扮!”更有好事者将目光转到了骑兵身上。
众人这才注意到桓景身后的骑兵,一个个都是骑在高头大马上面,这在中原之地实在难得。而更难得的,还是骑兵动止有度,队形散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