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蝗灾(三)(1 / 2)
蝗灾怎么渐渐消失的,刘遐自己也不知道。但经过十余日持之以恒的奋力扑杀,蝗群终于肉眼可见地稀薄了很多。
在最黑暗的几天,他在田间站着都能睡着,而百姓则是分为三组,昼夜不停地扑杀蝗虫。久而久之,参与灭蝗的百姓都开始窃窃私语,说灭蝗根本无用。只是看着保长尚在苦苦坚持,加之刘遐空降至村里的几天里还算赏罚分明,所以暂时没有人带头闹事。
每次扑杀一群蝗虫,就又有一群蝗虫自西面崤山而来,向东北而去。刘遐每一次用三面包抄大法聚歼一次蝗虫,可第二天一睁眼,蝗虫又是铺天盖地地自西而来,这样的日子简直看不到尽头。
即使百姓还能勉强信任自己,到了第九天,刘遐也觉得快要撑不住了,他不禁想起了在河北被石勒击败的那次战斗,个中绝望实在是类似——但自己这次不能再逃了。
可正是这天,蝗群意外地开始减少了。
这个时代没有办法鸟瞰,如果此时有飞机经过司州的上空,会发现黑压压的蝗群已经完全进入了司州地界,并向东北方向转移。到了第九天蝗群在刘遐所在的乡村只剩下了一个尾巴。
刘遐的扑杀仅仅只是消灭了一部分蝗虫,对于蝗群而言,可谓杯水车薪。但他所在的村落刚好坐落在崤山的出口,他的三面围剿大法歪打正着地将蝗虫向北导引,蝗群大部在此地向南遭遇了阻力,于是自然转头向北,渡过黄河,进入河内地界。
当然刘遐自己不知道蝗群正在向北转移,河内郡各村落正在面临他先前同样的考验,他只知道新来的蝗群已经渐渐减少,自己的努力终于看到了成果,最为艰险的阶段已经过去!
于是他激动地写信上报洛阳,这就是桓景在蝗灾到达后第十日看见的报告。
桓景很快给出了答复:满车的钱粮,作为抗灾成功的酬劳;还派了个年轻的信使,召他返回洛阳,说有更重要的事情。
那信使大约二十来岁,身形矮小消瘦,却言语颇多。一来到此地,就开始问东问西,从刘遐到底采用何种战术灭蝗,到百姓是否劳累无不询问。甚至细节到蝗虫具体灭杀的数目、蚀坏的粮食——刘遐可没空统计这种东西!
幸亏新到了钱粮,蝗群又有消退的迹象,所以刘遐心情大好,有闲心和这家伙鬼扯。若是这个信使来得再早几天,恐怕刘遐真要耐不住性子,将他轰回洛阳去。
“还请刘保长离开村子,返回洛阳;我能够接手村中事务,还请足下放心离去。”信使啰啰嗦嗦问了一大堆,用细笔在竹片上也记了一大堆,最后才说明来意。
刘遐紧皱眉头,怔怔地望着天边稀薄的蝗群:
“蝗虫尚有残余、未能灭尽,如何能够擅离职守?”
面对前来接任的信使,刘遐心中惶惑。倒不是因为有什么一定要与百姓坚守到底的信念;只是不知道蝗虫什么时候会杀一个回马枪,自己擅自离去,如果此村再出事,责任可全都在自己头上。
可不料信使却大为感动,涕泪齐下:“刘保长,您真是做到了和百姓同在,我会将您的事迹全部转告桓刺史。我们司州将来能够控制蝗灾,可全靠保长您这样的人啊!”
刘遐一个直肠子的燕赵之人,听不得这种吹捧,也不喜欢这种哭哭啼啼的调子,眼见信使似乎也无非就是个小吏,估计也是什么寒士出身,不禁好奇起来:
“足下目前在洛阳任何职?”
“不过在卞长史府上任一书记小吏罢了。”那信使一抹眼泪:“鄙人流落四方,从来未见有如此心系百姓之人,所以痛哭流涕罢了。”
原来是卞壸的人,刘遐虽然加入亲卫不过数月,早就听新军的同伍说过卞壸“呆子”的名声,说是卞壸虽然做事一丝不苟,但行事也古板之至。他侧目一望信使,摇摇头:看来呆子的属下,也是这种呆子。
不过他低眉一看时,信使的竹片上已经密密麻麻地全是字。有问了一遍钱粮发放的细节,这个信使居然对答如流。刘遐叹了口气,转念一想,这小呆子还是有一点好,做事也算认真负责,于是他反而开始对这信使有了一丝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