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渡枋头(1 / 2)
秋风萧瑟,河水涌动。
南岸兖州的百姓早早地备好了渡船,祖逖先让随军的河北难民和军中年少者渡河,自携精锐和老兵扎营殿后。
面对祖逖结阵殿后,石勒的大军一时畏缩不敢前进,只是在五里开外的高处驻扎,远远派哨骑试探。哨骑回报大帐,具言祖逖军容整肃,若是急急攻之,恐怕伤亡甚大。
“哪怕伤亡惨重,也必须彻底击败祖逖,不然孤将天天担心他再次北上,到时候又要睡不安寝,食不甘味。”石勒决意向正在渡河的祖逖发起进攻,他转头问程遐:“王敦那厮进军到何处了?”
“据来信,王大将军尚在浚仪,浚仪已经围攻数日,尚未攻破。”
石勒戏谑地一笑,原来程遐这个家伙还是有些用。本来自从祖逖在襄国大破段末柸之后,他部下军中一片惊惶,都不敢南下应战,连一贯智计百出的张宾都束手无策,只是勉强答应去联络北方的宇文、慕容二部,让石勒做好成为公孙瓒第二的准备。
即便张宾万般劝说,宇文部勉强答应派兵支援,而慕容部的老狐狸慕容廆则尽数推脱,根本不发兵南下,所以即使祖逖的兵锋已经直抵易水南岸,在晋军攻略冀州的日子里,石勒使尽浑身解数,加上困在晋阳根本无法回援的一万两千人,也只凑出了五万来源混杂的兵马。
可没想到,自己一贯看不起的程遐却通过士人间的门路,在危急送来了王敦的信件,成为了左右胜负的关键。
在信中,王敦称自己将出兵豫州兖州,并向朝廷表石勒为幽冀二州牧;换取石勒退位赵王,追击祖逖,和不渡过黄河的承诺。此信件一到,石勒立刻振奋起来,虽然不清楚王敦为何会背刺祖逖,然而这种大好机会石勒自然满口应允——退位赵王、不渡过黄河什么的,随时都可以出尔反尔;然而对付祖逖,可是双方共同的利益。
于是石勒重新整编兵马,静待祖逖退兵。待到祖逖退兵之后,石勒方才找准时机,立刻率大军渡过易水,攻破北新城,随后长驱直下,靠着骑兵的速度优势,终于在枋头追上了祖逖。
“回信给王敦,说祖逖正在枋头渡河,孤将击破之,不给他留后患!”石勒在蓟城憋了半年不敢出兵,如今方才扬眉吐气。
看看石勒得意的表情,张宾再望向远处晋军军阵,见河北百姓扶老携幼随晋军南下,黄河之上,渡船往来不绝,心情复杂。
当初张华和他夜谈,若是天下有胡王出,当尽力辅佐之,劝谏其勿伤百姓,自己真的做到了吗?在河北屯驻之时,他先是献策石勒劝农桑,建学校;后来又助力石勒击败了王浚,除去了北方一大暴君。可是之后的事情,却不像自己预想的那样。
几年下来,由于和祖逖征战,加之蝗灾肆虐,石勒不得不对当地百姓百般盘剥。除了笼络了一些首鼠两端的河北士人,自己先前在河北的治理成果几乎已经荡然无存。所以现在,他看到的是,河北的百姓宁愿随祖逖南下,在路途奔波中死去,也不愿在石勒的治下存活了。
自己真的跟对了人吗?还是说,除了自己,将来石勒身边再也没人可以约束石勒了?
想到这里,张宾决定还是不能让石勒渡过黄河一步,尽力放祖逖过河。他咳嗽一声,劝谏石勒: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这是自然之理。主公如今全取河北,然而威信未立、恩德未施,正是退而修内政之时。
“如今我军好不容易重新整编成数万人的大军,若是贸然与祖逖作战,恐怕损失过大,反而让王敦坐收渔利。不如我军驻扎于此,整训军队,将祖逖驱离河北即可,不必赶尽杀绝。”
石勒听闻此言,哼了一声,双手抱胸前,不满地望向一边。他正想取得一次胜利来立威,见张宾不按他的意思来献策,心里满是不高兴。这些表情,都被一旁侍立的徐光看在眼里。
“右侯此言虽然保得万全,实则过于求稳了,反而不利于大势。”他小心翼翼地进言,斟酌着此句,尽量在不触怒张宾的同时,取悦石勒。
石勒听闻此言,果然大喜:
“徐郎不妨细说?到底是怎个‘不利于大势’?我军又该如何顺应大势?”
徐光见石勒喜形于色,知道自己这次又成功地讨好了石勒,于是趁热打铁:
“我军杂五族之兵,既有从前河北豪杰,更兼王浚旧部,全靠主公威信方才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一场酣畅的胜利,主公在军中就没有威信;军士们不相信跟着主公能够立功,如何愿意卖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