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五章 营防堡垒(1 / 2)
大隋所有的冶炼矿场,都归太府寺管,而眼下的闻喜炼窑,太府寺的两个少卿都在,可见朝廷对这里的重视程度。
太府卿阎毗就不要说了,在搞驰道,当他听说闻喜的事情后,已经彻底放心了,心知皇帝交给他的这件差事,眼下已经被太子顺利接手过去。
没了后顾之忧,那便专心督建驰道。
少卿元寿终究是老牌家族出身的老牌官员,最近这段日子,他在彻底视察完炼场之后,给杨铭提出了一个非常中肯的建议。
于炼场外围构筑堡垒,以免受匪盗所扰。
其实他说的非常含蓄了,匪盗能侵扰这里?那得是什么样的匪盗啊?
河东之地,豪门大族颇多,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其实元寿暗指,就是堤防这些家族。
和平时期,这些家族不会乱来,但如果有民变、兵灾,汤营乡炼场,无疑是所有人眼中最大的一块肥肉,必然会想方设法据为己有。
杨铭对这个建议,是非常认同的,很有必要。
堡垒这玩意,在北方特别常见,主要源于晋末之乱以及南北朝时期,兵戈之事不断,以至于各大家族皆筑堡楼以御外敌,寻求自保。
这也是门阀世家的最鼎盛时期,薛、裴、柳三家,都是堡垒重重,守卫森严。
开皇年间,杨坚勒令他们拆了一些,但是大部分还是保留了下来。
构筑营堡工事,工部不拿手,拿手的是将作寺。
将作寺最大的官是左右校署,左校署是裴弘策,右校署眼下是宇文智及。
这两人都不合适,首先就不是专业选手,是特么关系户,再者,你让裴弘策在这里构筑堡垒,裴家必然知晓防卫构造,这不合适,至于宇文智及,原本是将作寺下面一个小吏,后来右校署王裕在洛阳被杨暕弄死之后,他接了这个位置。
他能接吗?他接不了,下面不服他的人一大堆。
“将作寺,有谁擅构筑堡垒?”杨铭问道。
元寿道:“匠师中大夫元哲,可为大匠。”
瞧见没,大隋就没有用人唯疏的时候,只要是推荐,就是推荐自己人。
杨铭又看向一旁的云定兴,问道:“你觉得呢?”
云定兴跟元寿不对付,你看不起我,我还看不起伱呢,于是他道:
“司木大夫苏会,精通营石构筑,其祖父曾参与邺城和晋阳的防务督造,臣以为这个人比较合适。”
这么看来,这个人原本是齐人,因为邺城和晋阳,曾做过北齐的首都和别都。
杨铭问道:“此人在京师?”
“是在京师,”云定兴没有搭理脸色阴沉的元寿,点头道。
杨铭道:“速召此人,令其招募工匠,总监炼场营堡构造。”
像苏会这样的大工匠,手底下常年有一拨得力的手下,专门辅佐他处理工程事宜,其实就是一个团体,可单独称之为一个工程公司,而且内部分工也很明确,经验技艺不会外泄,都是传代的,所以里面沾亲带故的不少。
这种现象在大隋是最为常见的,或者说,在华夏古代都很常见,即使后世也是如此,一个包工队,很多都是乡里乡亲。
外人越多的包工队,工作效率越是低下,因为包工头指挥不动。
京师到河东,也就五六天的路程,所以苏会接到命令之后,很快便带着三百多人的嫡系队伍来到了闻喜。
首先是勘察地形。
杨铭当初选址的时候,就考虑到了炼场的防卫体系,这里依山傍水,刚好处在一个夹沟内,只有南北两个出口,只要卡好这两个地方,炼场就攻不进来。
“孤全权交付于你,只管放手去干,一应物料所需,去找永富郡公(窦庆,他要是给你供不上,你再来找我。”
杨铭与苏会等人一起,沿着山中小路,登上了炼场西边的一座高山。
准确来说,不是一座山,而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其实就是汤王山了。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杨铭望了一眼上山时那仅容一人通过的陡峭小径,腿肚子一阵发软。
苏会张望着周遭山势走向,皱眉道:“此地防御并不简单。”
元寿冷哼道:“还不简单?东西山高难攀,只留南北缺口,你想要多简单?”
苏会面无表情道:“难攀,我们不是也攀上来了吗?如果元少卿觉得炼场防卫不过是做做样子,那在南北构筑城关即可,如果是保万无一失,则周边山峦都要起长城,南北为关隘,以长城连接一体,炼场再构筑堡垒,引涑水为护城河,还需在营中兴建大仓屯粮,挖蓄水深池,如遇变故,亦可坚守。”
元寿冷笑道:“修长城?你是觉得朝廷有花不完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