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秦:蒙武,蒙毅,蒙恬(2 / 2)
《史记·匈奴列传》云“冠带战国者七,而三国边与匈奴”,也就是说战国七雄中有三个国家和匈奴接壤,这三个国家就是燕、赵、秦。因此战国时期,这三国都有和匈奴作战的记录,并且都修建了长城,作为抵御匈奴的工事。——事实上,这些长城也就成为了实际上中原国家和匈奴的国界线。
在这里我们主要说说西北部的秦、赵长城。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破林胡、娄烦,开地千里,新置雁门、云中、九原等郡,并修建长城西至阴山高阙。——这就是赵长城。(至于阴山高阙之所在,以前如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为在今狼山之上,近年辛德勇教授有考证,认为应该在今乌拉特前山-大青山上。
战国时,秦国曾多次修筑长城,最后一次则是昭襄王所修,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一路逶迤东北,直至黄河。
赵长城-秦昭襄王长城,这就是战国时期匈奴与中原边界。
这是河套地区边界,再往南就是一直以秦昭襄王长城为界了。
秦统一之后,始皇三十二年,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南地,第二年,又“西北斥逐匈奴”,于是“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匈奴列传》则说“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这个“因河为塞”或“城河上为塞”,显然就是沿着黄河重新修筑了长城,直到阴山为止。
通过蒙恬北击匈奴,秦军将匈奴完全赶出了他的发祥地河套地区,所谓“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秦获取了大片土地,新置三十四县(或四十四县,这块新得到的河南地,被秦人称作“新秦中”。
这时的秦朝与匈奴的边界,当然是以蒙恬所修筑的长城为界。
图出自史念海《河山集》第二册《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
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到,秦始皇使蒙恬北逐匈奴后,取得大片新领土,故而其长城起自临洮(今甘肃岷县,沿洮河西北而走,至兰州,然后沿黄河修筑,直至河套。
——当然,此处史先生以阳山高阙为阴山高阙,以为秦始皇长城至此为止,这是错误的,河套秦始皇长城可见第一张图。具体考证见辛德勇《阴山高阙与阳山高阙辨析——并论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走向以及长城之起源诸问题》。
由此可见,秦始皇时和匈奴边界向北、向西有了极大的推进。
蒙恬北逐匈奴后,自己并没有撤军回转,而是“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也就是说,蒙恬坐镇上郡,以之为指挥基地,继续统帅着三十万大军对匈奴形成强大的压力。
秦始皇死后,胡亥杀扶苏而自立,同时也杀了蒙恬,扶苏、蒙恬死后,这支面对匈奴的战略部队的指挥权被交到了王翦的孙子王离手中。
秦二世甫一等位,便是天下大乱。随着陈涉首义,豪杰蜂起,秦朝的两支常备军队由于都远征在外(一支远征南越,一支就是蒙恬-王离镇守北境的,不得已募2万骊山刑徒临时组成一支军队,由章邯率领来镇压起义,章邯消灭了多支起义军后,最后将赵王歇围困在巨鹿。
在此形势下,秦朝放弃了对北方匈奴的威慑,将王离兵团调到巨鹿前线,参与到对赵王歇的围攻之中。但随即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王离被俘,副将涉间被杀,三十万大军一朝而尽。
王离率军离开北方边境后,匈奴开始陆续南下,重新回到了河南地。《史记·匈奴列传》云:“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於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於故塞。”这里所谓“故塞”,即之前的赵武灵王长城和秦昭襄王长城,蒙恬北击匈奴所得到的土地全部丢失。
秦始皇一统六国以后,最信任的将领,莫过于蒙恬了。蒙恬祖上蒙骜就给老嬴家干活,到了蒙恬这一代,更是有幸参与了一统六国的战争。
此后蒙恬带着他的3万蒙家军北上抗击匈奴,收复了蒙古河南地区,又为秦始皇立下大功。天下已经无仗可打的情况下,秦始皇便留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以防备匈奴南下。
秦二世上台以后,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相继被秦二世和赵高给害死了。此后秦国随即灭亡,那么这个时候3万蒙家军去了哪里?他们就不能救秦国吗?
王翦和蒙恬都是忠于秦始皇的大将,可是相比较来说,王翦就更加会做人。所以王翦在秦国任何时期都受到秦国人的敬重。
蒙恬被杀以后,王翦的孙子王离接管了蒙家军的军权。不过当时王离只是一名副将,他接管3万蒙家军的确十分吃力。
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资治通鉴》
所以说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王离主要领导着这支军队,但是由于他的能力有限,所以名将章邯是瓜分了一部分兵力走的。
著名的巨鹿之战,其实就是蒙家军和项羽之间的战争。当时章邯和王离带领各自的兵马,在巨鹿与楚国名将项羽相遇。
当时王离和章邯手里有4万大军,其中3万应该就是蒙家军了。而项羽手里只有5万大军,实力十分悬殊。
就算是在这种情况下,项羽依旧击败了王离和章邯。章邯主动投降,王离兵败被俘,此后王离更是被项羽斩杀。
那么蒙家军的下落如何呢?很可惜的是,项羽以防数量众多的秦军叛乱,所以将2万秦军降卒都给坑杀了,其中就包括了活下来的蒙家军。
因此蒙家军到了秦朝末年,的确是出来为拯救秦国而出力的,只不过缺少优秀的领导,实在不是项羽的对手,最终落得被坑杀的下场。
蒙家军之所以有强大的军事作战能力,其实最核心的原因,那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好领导蒙恬。任何一场战争,绝对不是因为士兵单兵作战能力强,就一定可以取胜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不需要做什么战术训练了,直接单兵训练作战能力,岂不是更加有利于取胜吗?这是不科学的。
始皇至沙丘崩,祕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史记》
战争的灵魂人物,当然就是彼此军队的统帅。楚军的统帅是项羽,因为项羽有破釜沉舟的胆略,所以才会激励楚军与秦军殊死搏斗。
同样的道理,秦军这边王离和章邯,不是项羽的对手,他们所领导的军队自然也就比不上项羽的大军了。
当年赵国有李牧在的时候,完全可以抵挡秦军的进攻,就连名将王翦也拿他没办法。后来不得已之下,王翦动用反间计,让赵王杀了李牧,随后便顺利打下了邯郸。
为什么李牧一个人的死,就能够使得战斗力如此强悍的赵军溃不成军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李牧是这支军队的灵魂。
蒙家军的灵魂就是蒙恬,蒙恬支持公子扶苏,结果因此被赵高和秦二世设计杀害。蒙恬死后,所谓的蒙家军其实也就荡然无存了。
一支军队的灵魂,就是这支军队的直接指挥者。因为将领的作战思想,会渗透在军队的战斗力当中。
真正不救秦国的,其实是赵佗的6万大军。
除了蒙恬的3万大军外,其实秦国还有一支实力强大的军队,足有6万人之多。当年秦始皇派遣任嚣和赵佗,带领6万大军进攻南越,想要把这块地方收归己有。
大军出发以后没多久,秦始皇就去世了,秦二世和赵高把秦国搞得乌烟瘴气,使得任嚣和赵佗根本就不敢轻易回来。蒙恬的下场,就是他们的榜样。
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谿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史记》
所以当陈胜吴广的起义军起来反秦的时候,这6万大军是没有回去抵抗起义军的。他们已经有了在南越自立为王的打算。
况且秦国的军令严明,在没有收到皇帝命令的情况下,任何人敢私自开拔军队,就算帮助秦国战胜起义军,那也是个死罪。
横竖都是个死,那赵佗就算是傻子,也不会轻易回去的。在任嚣死后,赵佗接管了这支军队,他在当地建立了南越国。
赵佗活了14岁,统治岭南的时间长达81年。他所建立的南越国,传承了4代,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宣告灭亡,被汉朝吞并。
所以说真正没有救秦帝国的军队,其实就是赵佗所统领的这支6万的大军。蒙家军为秦国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失去主帅的蒙家军,也就没了判断能力。
秦二世显然是个昏君,他逼杀了所有兄弟姐妹,将朝中大权都交给了赵高来打理。自己躲在后宫吃喝玩乐。
这样的君主值得效忠吗?效忠秦二世,也就等于是效忠赵高。如果蒙恬还活着,这支蒙家军未必就愿意为秦二世卖命,因为蒙恬是有主观判断能力的。
可是蒙恬死了以后,整个蒙家军中,居然没有哪一位将领是有判断能力的。他们只能跟随王离和章邯,一步步把自己带向了深渊之中。
这就是主帅的重要性,当初但凡扶苏稍微怀疑一下,那蒙恬铁定会支持扶苏上位。强大的蒙家军,在蒙恬的指挥下,自然可以帮助扶苏夺取皇位。
可惜扶苏想都没想,拿到诏书,二话不说一抹脖子就走了,蒙恬直接懵了,扶苏你这是什么操作?手速未免也太快了吧?这也没人可以辅佐了,蒙恬更不可能背叛大秦帝国,所以也只能跟着殉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