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魏:乐羊,翟璜,任座(2 / 2)
可没有底线的人或民族是可怕的,亦是可怜的。没有方,世界便没有秩序,便失去约束。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一个军队有自己的纪律条令;一个企业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一个家庭有自己的规矩习惯;一个人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这些都是”方“。这种“方”犹如一个大厦的钢筋水泥结构和一个人的骨骼,是大厦和身体赖以存在、支撑和站立的基础,这就是“有圆无方则不立”。
一个民族、一个人为人处事,只有圆,没有方,处处“打太极拳”,讲话态度不鲜明,让人摸不着头脑,模棱两可;行为上不果断,犹犹豫豫,则让人觉得过于圆滑,没有个性或缺少魄力,很难真正在社会上成就一番事业。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
宴席之上,魏王问文武百官:“你们说我是明君呢,还是昏君呢?”
大多数官员都是趋炎附势之人,纷纷说:“大王当然是一代明君了。”
正当魏王飘飘然时,问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却说:“大王是昏君。”
魏王如被泼了一盆冷水,问:“为什么这样说?”
任座回答说:“大王您获得了胜利,攻下了城池,没有按功劳分给您的弟弟,而是分给了您的儿子,可见您是昏君。”
魏王大怒,马上下令,将任座赶出去听候发落。
接着问下一位臣子。这位大臣说:“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问:“为什么这样说?”
这位大臣说:“古人经常说,明君的手下多是些直臣,现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这样的直臣,可见大王是明君!”魏王听后,立刻把任座重新请回来赴宴。
故事里大多数官员是“只圆不方”的人,没有原则,没有操守,属于世故小人;任座则是“只方不圆”的人,说话不看场合,让对方下不来台,这样的人难免受到挫折,被人穿小鞋,甚至招来杀身之祸;那位大臣就是“内方外圆”的人了,既没有抵触对方,又帮别人化解了矛盾,让对方很受用。
做人处世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只方不圆,必将碰得头破血流,处处有碍。讲究说话的方式不是圆滑,你想想面对努力却没取得好成绩的同事向你请教,你说我早看着你那样做就知道一定会失败,可谁知道你愿意不愿意听呢?你下次就该这么这么做,巴拉巴拉说一堆。你虽帮了他,可能他不但不领情还记恨了你,想着原来等着看我笑话呢,哼哼。。。
你若换成这样说:“我看过了你怎么做的,觉得问题不大,你看看这样这样修改怎么样?”可能又是一种结果了。
还有人觉得我就烦人说假话,一副假惺惺地样子,什么都为别人好,其实都是为了自己。自己说话直,也让别人说话直,否则就是假。为人处事死守着一些规矩和原则,毫无变通之处,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把握,则流于呆滞和拘泥,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但是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只圆不方,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然会使别人心生疑虑,处处提防,阻碍自己的发展。
因此人这一辈子大多在内方与外圆之间做平衡,追求那个做人的至高境界。
你看那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在方形的容器里就是方的,在圆形的容器里就是圆的,这就是“随方就圆”。它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随方就圆作为古人做事的智慧,指的是当方则方,当圆则圆,既勇往直前、坚持原则,又灵活变通、圆融自如。
方,是一种做人的原则;圆,是一种处世的智慧。善于做事的人,会把那“口”字变成圆圈,留下一个圆满的结局;不善做事的人,事后只会留下一个缺口。
放到具体环境里,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充实自己的学识,加强自己的修养,做一个有内涵的人。学识和涵养是“外圆内方”的基础。有了知识,有了技术,有了底气,才能做好“外圆内方”。
真正外圆内方的人,外表非常谦和谦虚,实际上子里头有非常坚定的东西,有种信念。外圆内方的表现就是在处理事情,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处变不惊。这既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外圆内方的修养的必然结果。
魏文侯在攻取中山国以后,把领地封给自己的儿子,还于大堂之上询问大臣们对他如何评价,其他人纷纷称赞君王仁德,唯独谋士任座当堂质问:您得了中山国,不把土地封自己的弟弟而封给自己的儿子,算什么仁德之君?
质问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向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坐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
为何攻打中山国
中山国位于太行山脚下,白狄人建立的,因城中有山称之为中山国。
明人马中锡写的寓言故事《中山狼传》东郭先生与狼,文中中山即指此地。
中山国与魏国并不接壤,中间还隔着一个赵国。那么魏文侯为什么要隔赵攻打中山国呢?这还要从魏国大将乐羊说起。
乐羊原是中山国人,其妻貌丑却有见识。她认为中山国虽然富裕,但位于太行山一隅,地盘狭小,丈夫长期在此为官并无多大前途,主张夫君到更广阔天地去增长才干,大展宏图。乐羊听说魏文侯是仁义明君,广纳天下贤士,便投奔魏国而去,后被封为大将军。
春秋战国后期,经过多年诸侯争霸拼杀,诸多小国被吞并灭亡,只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实力最强,史称战国七雄。
魏国位于晋东南,今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一带。魏国西南面是一河之隔的强大秦国,东西面是虎视眈眈的赵国、齐国和韩国。
魏国地势易攻难守,魏文侯急待扩疆固边,大将乐羊建议魏文侯发兵夺取中山国,理由是中山国虽远,但国小富裕,自己对中山国风士人情、地理位置十分了解,取胜把握大。
魏文侯既是魏国开国国君,又有雄才大略。他权衡利弊:魏国四周强国林立,实力都不可小觑,而且又都是友邻之帮,不可轻举妄动。中山国虽远,如果远征中山国成功,对内可以定国安帮,对外必将威震四方,英名远扬。他与众臣商议后决定攻打中山国,并委任乐羊为主将,率军出征。并派其子魏击为副将,辅佐乐羊。
假道赵国,赵人无虞?
中山国在魏国东南,中间横亘一个赵国。魏文侯决定出兵中山国以后,便派特使和赵国商议借道运兵。
假道伐虢的教训尤在耳旁,赵人会答应魏国的请求吗?
当年,晋国讨伐虢国,晋献公借道虞国过境,虞国大臣宫之奇等人极力劝阻虞国君,说:虢国与虞国好比是脸颊和牙床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万万不可借道于晋。
虞国君说:三年前晋国也曾借道不是没有出事吗?何况虞国还与晋国同宗同祖,他们怎会祸害我呢!
又是一个翻版的东郭先生和狼。
果不其然,晋国灭掉虢国后,顺道攻取虞国,一举两得,成就千古奇闻。
当然,魏国守信,假道伐齐,并未重演晋献公假道伐虢的一幕。
其实,赵国君借道于魏文侯攻击中山国是睿智的。
其一,中山国虽小国力却不弱,魏国攻打并非易事,无论成败必伤两国元气,就赵国而言,强邻并非好事。
其二,即使魏国取胜,中山之地亦魏国之飞地,治理飞地成本甚高获益并不多,说不定还会变成魏国的一个烫手山芋。
其三,赵国实力并不比魏国弱,且赵、魏、韩三国相交甚好,魏国应无攻赵的逻辑和动机。况且,魏国即使战胜中山国肯定损失惨重,以此疲惫之师攻击赵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乃兵家之大忌!因此借道于魏并无大虞。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赵国的决策是正确的,中山终究变成了魏国的一块弃地。
乐羊食子岂无情
中山国虽小,实力并不弱。乐羊和魏击率领几十万大军,把中山国围得水泄不通,但久攻不下。乐羊本是中山国人,儿子还在中山国。中山国君就把乐羊儿子五花大绑吊在城楼,逼迫乐羊退兵。魏军非但不退,反而攻势更猛,还拿吊在城楼上的乐羊儿子取乐。
中山国人对乐羊恨之入骨,杀其子烹其肉。乐羊不为所动,甚至食其子肉羮一杯。面对顽强的魏军猛烈攻击,中山国抵挡不住,城破国亡。
乐羊伐齐有功,但魏人亦有异声:乐羊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
所以文侯虽赏其功,而疑其心。
冒犯国君不受罚反奉上宾
魏国苦战三年方打败中山国。魏王将夺取的中山之地封给悉心栽培的儿子魏击,此时魏击也已二十余岁,才华出众,文侯有意进一步锻炼其治国理政的才干。
当众臣争相赞誉魏文侯时,谋士任座不合时宜地当堂质问语惊四座,全场哑然。魏王也极其尴尬,赞美之声刚落,冷不丁闻此诘问,不由得怒火中烧。任座见势不妙,急忙离座退堂。
魏文侯压住怒火,续问相国翟璜如何评价他,翟璜说:您当然是个仁君。
何以知之?文侯又问。
翟璜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听说凡是一个国君仁义道德,臣子必定敢于直言。刚才任座直言不讳,就足以说明您是一个仁德之君。
“臣闻君仁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翟璜不愧是足智多谋的相国。他深知魏文侯好大喜功,又刚取中山国,更是踌躇满志,不可一世。此时,如果直言相劝,不仅大扫其兴,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不但救不了任座,反而殃及自身。翟璜先铺垫说凡是勤政爱民、德昭天下的君王,都很开明,广开言路,礼下贤士,这样臣工们才敢真言相告,直言相陈。然后,他话锋一转,以刚才任座出言耿直,毫无顾忌,来应证国君是仁德之君。言外之意,这话并不是我说的,而是事实摆在这里,我和大家都看得见。
魏文侯是何等聪明之人,立刻领悟了相国的良苦用心,转怒而喜,急令翟璜追回任座,奉为上宾。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任座冒犯国君不受罚反为上宾。
一是魏文侯确实是开明君主,能够听进不同意见,并及时予以采纳。
二是翟璜的机智应变能力强。
翟璜为相三十年,不仅为魏文侯推荐守西河的吴起,治邺防赵的西门豹,勇夺中山国的乐羊,改革变法的李悝等贤达之士,还是一个心胸开阔、不计前嫌的智者。
史称,乐羊的儿子乐舒是中山国一员将令,在一次战事中杀死了翟璜的儿子翟靖,翟璜为了魏国大业,依然推荐乐羊为大将军。乐羊感激涕零,这可能也是他后来在攻占中山国战斗中,目睹亲子被杀不为所动,坚持英勇杀敌、勇往无前的内在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