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心人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天禄我主 > 古人年龄

古人年龄(1 / 1)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蛇夫缠身 直播摆烂:全网竟疯狂催播? 我掌控二十四条升华途径 浮生星魂录 无限灾厄降临 乡村桃运傻医 穿过梦境拥抱你 黑花同人之罗布泊探秘 清歌逐酒 长生武道:从镇狱司狱卒开始

从官方制度层面看,中国古代的户籍在记录百姓年龄时只书民众年龄或生年,而不记出生的月和日;从民俗层面看,中国古代尤其是从唐代开始有重视生日和生日做寿的习俗,但并不把生日作为增年的节点。因此,中国古代除个别情况外,并不存在周岁计年。

清人有关“岁尽增年”的讨论,顾炎武列举《史记·仓公列传》中“臣意年尽三年,年三十九岁也”一语,认为古人以岁尽增岁。

钱大昕反对顾炎武的说法,认为《仓公传》反映的是古人以周岁计年的情况。

陈澧指称,清人做寿不一定在生日当天,这是由于清代不以生日行周岁计年,但做寿之风始于唐代,推测唐人可能是存在生日计年。

文廷式举魏晋事例与唐人诗歌为证,认为唐人也是岁尽纪年而非生日计年。

钱大昕所举古代存在周岁计年的事例实际上都有问题,陈澧推测唐人以生日计年故导致时人生日做寿,也不符合逻辑,文廷式则对“岁尽增岁”和“岁首增岁”的理解出现了混淆。以上学者包括顾炎武都没能对“岁尽增年”的含义进行真正的解读。

古代官府通过编造户籍来掌握百姓年龄。根据传世典籍和出土简牍的记载,秦汉编造户籍的时间是在每年八、九月;官府只有在这一时间通过民众自报、官府审核的方式才能掌握民众年龄,秦及汉初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末,所以出现了“岁尽增年”的说法。而到汉武帝行用太初历后,又以正月为岁首,所谓“岁尽增年”实际上应该成了“九月增年”。

官方增年方式与造籍制度密切相关,实际上就是著籍增岁,而民间习用的增年方式是“岁首增年”。在上古时期,民间“增岁”的观念与农业生产的周期密切相关,故有将一个农业生产周期的完成视为“增岁”的习俗。战国秦汉以来“增岁”与历法相关联,至少从汉武帝太初年间直到现在,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岁月里元旦(即春节作为年首大节,一直是以民间增年节点的形象出现的。

民俗中的岁首增年与官方著籍增年的统一过程:魏晋以降王朝更迭不断,各政权的造籍时间基本上是围绕岁末年初进行的,到了唐代最终形成定制。唐代户籍三年一造,具体的造籍时间是从正月上旬开始,到三月底结束。为赶上官府造籍年正月上旬正式开展作业,民户申报手实必须提前到上一年年末完成,这时民户申报的手实上登载的实际是来年数据。在非造籍年,民户正常就是在正月申报;敦煌出土的僧籍上也标明当时是正月造籍。户籍制度本身的设计是著籍增年,至少从唐代开始,官方的增年方式已经变成了“岁初增年”,礼俗与制度最终实现了统一。

汉唐时期户籍的编造日期、财政年度的设定与当时农业尤其是主谷生产周期密切相关。

中国中古时期不存在周岁计年方式,但有官方年龄和民间年龄的差别;由于官府掌握户籍中的年龄原则上是由民众自行申报,官方年龄与民间年龄在始生计数(增年起点上一样,但在增年的时间节点上有很大差异。秦汉时期,官方年龄的增年时间节点在八月;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调整,最迟到唐代,随着官府造籍标准时间的调整,官方与民间的增年时间节点合二为一。这种调整改变了以前官方年龄较诸民间年龄“慢一拍”的弊端,不仅是古代造籍制度的一大变化,也是统治者日益强化对民众控制的必然结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皇孙凶猛 真千金太霸总,大佬秒变娇夫 她被活活烧死后,全家后悔了 重生到四合院不当恶婆婆 我无意中攻略了小说女主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小说超前更新最新章节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全文免费阅读小说完整版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免费阅读完整版大结局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全文阅读最新更新 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