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1 / 2)
整个福宁殿此时落针可闻。
宰辅们低着头一言不发,仁宗皇帝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突然发出意味难明的笑声。
“知行合一!好啊,小七这句话说的好。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诸卿,以为然否?”
仁宗是想告诉这些宰辅们,别特么整天拿着圣人道理来要求朕。你们自己都不去做,光用这些道理来压制朕,这又是何道理?
而今被一个不足志学之年的幼童说的哑口无言,羞是不羞?
狄青心里也甚是痛快,平时这帮宰辅们仗着读书人的身份,各种看不起武人。
有些武人确实烂泥扶不上墙,但还是有很多做实事的武人存在的啊!
这些武人一直在“行”,却被文人们嘲讽其不“知”。
然后心安理得的打压排挤,还口口声声说这是符合圣人之道,武人们早就受够了这样的区别对待。
但受不了又能怎样?大宋就是重文轻武,就是对武人百般提防,武人们心里有什么委屈,也不敢表露半分。
现在黄青的一句“知行合一”,令宰辅们相对无言,这让最近饱受排挤的狄青心里,像是大夏天吃了冰西瓜般舒爽。
“咳咳!”枢密副使孙沔挺身而出,昧着良心道:“官家,所谓‘知行合一’还有待推敲,我倒是有个问题想向小郎君请教……”
“孙相公严重了!”黄青急忙作揖道:“这话实在是折煞小子,请教实在愧不敢当,请孙相公多指教。”
孙沔这是想把自己架到高处下不来啊。
一个枢密副使开口请教十来岁的黄口小儿,别人只会说孙沔高风亮节。而作为被“请教”的一方,估计会受到各方的诘难。
孙沔也没多纠缠,刚才也只是随口挖个坑,黄青若自恃有才,狂妄自大的应承最好,不应承自己也没损失。
孙沔靠近黄青,盯着他道:“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此句,小郎君可有新解?”
这句出自《孟子》,意思是:贤人是自己先搞明白,再去使别人明白;而如今的人,是自己还不明白,却想使别人明白。
孙沔是在反驳黄青“知行合一”的论述。
圣贤都是自己明白才去做的,你现在自己都不明白,就提倡先去做、去让别人明白,这是何道理?
其实,孙沔有些欺负人了。
黄青的意思是知行合一,因为有一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孙沔就非得给曲解成“先行后知”。
这样的嘴脸,就连韩章都垂下眼睑,欧阳修更是直接冷哼一声。
但偏偏,孙沔是打着考教的名头出题,没直接反驳黄青的论据,别人也不好多说什么。
不肯吃亏的黄青,拿出小孩子的派头,似笑非笑看了眼孙沔,天真道:“孙相公身为中枢大臣,枢密副使,却说出‘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实在是……”
他这是在讽刺孙沔:你身为大宋中枢决策层,怎么有脸说“而今昏昏”,这岂不是自己骂自己?
仁宗直接笑出了声。
想到孙沔这话连他这个皇帝都骂了,又努力让自己严肃起来。
孙沔脸上有些挂不住,知道自己刚才受到“知行合一”的刺激,有些乱了方寸。
但身为政治人物,脸皮厚是必备技能,他轻描淡写道:“小郎君的心思未免太多了。而今天下昭昭,小郎君又何出此言?还是说说圣人学问吧。”
黄青无语。
孙沔又摆了他一道,一个中枢大臣说某个读书人心思太多,这话若传出去,黄青的名声估计就臭大街了。
堂堂枢密副使这么处心积虑的对付他这个“十二岁儿童”。
也太特么无耻了!
黄青摆正态度,想了想道:“小子最近在读《礼记》,有句话倒是可以解孙相公问。
大学之道,在自昭明德,而施于天下国家,其有不顺者寡矣。”
孙沔闻听此言,嘴角抖了抖,深深看了眼黄青,转身退了回去。
黄青虽然没接招,没正面回复他关于知行的潜台词,但这句关于治国的经义,却解的太妙了!
孙沔虽贵为枢密副使,但也是个读书人,众目睽睽之下,脸面还是要一些的。
其他宰辅也都开始正视黄青,此前的知行合一就够震撼的了,由于黄青没有深入阐述,宰辅们只当他是神来之笔。
知行之争历经千年,也不是没人提出过知行一体,只是没有形成体系罢了。
可经义就不一样了,像他们这些宰辅,都是皓首穷经考上来的,对于经义的理解都非常深入。
可他们也没有想到,这句《孟子》能引用《礼记》第四十二篇来解释。
这个时期的《大学》还没有单独成书,只是《礼记》的一部分,但已经受到很多大儒的推崇。
没想到黄青小小年纪,竟能把《礼记》、《孟子》给读透了。
如果科举时考这句,以黄青给出的答案,只要文章不写得太烂,肯定会榜上有名。
这孩子才十二岁啊!
大宋虽出神童,可那都是天资聪慧的儿童,急智尚可,但科举讲究的是积累,讲的是博闻强记,不是靠急智就能考中的。
黄青却打破了这个限制。
小小年纪,不仅有急智,还对经义有这么深入的研究,那就不是神童可以定义的。
而是天才!
爱才的欧阳修,顾不得跟其他宰辅一起打压仁宗的肆意妄为,他急步上前,拉着黄青的手道:
“水之真乃百年不遇之经学奇才,在国子学里就读实在可惜,可愿拜在老夫门下?”
“这……”
黄青惊住了。
大神啊,你能不能矜持一些,您可是我上学时教科书上的人物,突然说要收我为徒,我有点慌啊!
“永叔!”
就在黄青忍不住要答应时,韩章却站了出来。
“身为翰林学士,注意体统!”
韩章训斥道。
他也是头疼,这个欧阳永叔!有才确实有才,就是好为人师的毛病一直改不了。
这位是谁?
将门伯爵之子,又是皇帝的侄孙。
你身为朝中重臣,收这样一个人为弟子,到底存了什么样的心?
韩章倒是没怀疑欧阳修在谄媚邀宠,但止不住别人会这么想啊。
欧阳修如果收黄青为徒,对两人都不好。
看着韩章的眼神,欧阳修也反应过来了。
他虽然平时坑了点,政治智慧也低了些,但并不代表他不懂文武有别的道理。
想通此点,他一脸惋惜。
告诫道:“水之,不可自满,也不要跟被国子学的同窗带着胡闹,多多读书习字。”
看着铅活字,欧阳修想了想,又道:“至于百工技艺,也不可过多沉迷,须知读书才是正途。”
你看,就连欧阳大神都觉得科学技术上不得台面。
哪怕黄青已经拿出了活字印刷术,也扭转不过来他们的观念。
在大宋推行科学技术,任重而道远啊!
黄青没有反驳,躬身道:“多谢欧阳学士教导,水之谨记。”
韩章看黄青态度恭谨,不禁抚须赞赏。此子虽出身将门,却也是难得可贵的读书种子。
于是出声鼓励黄青:“水之志向高远,须得好好努力。以水之的才学,只要认真苦读,来日必能高中。谨记,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