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南京的初冬(1 / 2)
南京的天气已经很冷了,清晨必须穿上棉夹的布袄才能出门。
毛渊明在紫禁城里转悠了一大圈,仔细地看了看各处宫室,还有正在修复的建筑工地。过去几年,本着勤俭节约、军事优先的原则,南京紫禁城里只修葺了西六宫、养心殿、武英殿、奉先殿和一些小型的建筑,目前正在重修的,是前庭东侧的春和宫以及文华殿,位于紫禁城中路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实在是无力重修。
当然,现在也不必急于重修三大殿了,因为京城已经传来消息,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皇帝可以启驾北上,还都京城了。
毛渊明有些心事重重,回到武英殿的办公室,随便吃了一顿早饭,便开始翻阅题本和奏折。
形势看上去还不错,各地秋粮征收情况令人满意,今年的农业税收大概会达到一千四百万两的历史新高——这似乎是个必然的结果,因为经过连年的征战,大明的实际控制区比过去都大,而且江南富庶地区已经享受了好几年的和平岁月,生产水平恢复得很快。丁税和盐税分别都是二百五十万两左右,而海上贸易的关税比前两年稍有下降,但还是维持在二百七十多万两的水平,全年的总收入会高达两千一百多万两——要知道,明朝鼎盛时期的年收入也不过是三千万两,现在已经能恢复到七成。
另外,在穿越者们的精心设计下,还有一大块并不属于户部的收入,包括散布在京城、南京附近以及苏南浙北各地的约二十二万顷土地的皇庄,大明近海运输总公司的承运和贸易收入,杭州和南京内城的新开发区地租和售房收入,以及生产巧克力和味精的销售收入。七七八八,每年总有近二百万两的进项。
有了这二百万两,无论是后宫、军机处还是羽林苑,各种花费暂时都不需要经过户部审批,也就免去了各种不和谐的声音。尤其是羽林苑,每年花费在五十万两上下,若不是这笔额外的收入,户部断然是不会支付的。
奏折之中也有不少是北方新定的各省发来,其中很多州县都报告流寇猖獗。本来三藩之乱爆发后,很多地方都有人起兵响应,对于推翻清朝来说是一种助力,但一旦清朝亡了,需要大明来面对这些流寇,反而成了一种负担。攻陷京师一年多来,由于抽不出兵力在中原剿匪,因此基本都是采取以抚为主,让以农民为主的流寇回家务农,但总有一些人,发现当流寇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比种地更舒服,干脆继续在中原各地横行。现在大明有限的兵力需要拱卫京师、拓展关外、保护大运河沿岸的漕运安全、在西南方向上防备郭壮图,主力还深入安南作战,显然没有余力去处理这些流寇。
对此,不少官员颇有微词,认为大明的甲申之祸就源于流寇坐大,现在若是不能予以清剿,未来可能危害朝廷社稷。尤其是一些出身于苏南浙北的官员,对军机处决定先攻安南很有意见。毛渊明也知道他们为什么意见这么大,毕竟只要战争一日不停息,苏南浙北富裕地区就要在“平虏靖难”的名义下缴纳高昂的税银。已经有官员认为,既然清朝已经亡了,“平虏靖难”就应该马上结束,但军机处代表皇帝坚决驳回。
毛渊明把所有的题本和奏折都粗略地看了一遍,坐在椅子上发愣。
“喂,你想什么呢?”
毛渊明抬头一看,站在自己面前的是鲍婧,连忙笑着说道:“你怎么来了?后宫没有事情要忙了吗?”
“就是有事情要忙才来找你啊。”鲍婧笑盈盈地说着,拉过一把椅子坐下,“启程前往京城的事,都已经通知到各宫了,我现在得要知道,到底有多少大船可以用,妃嫔们能带多少东西上路。”
毛渊明听完鲍婧的问题,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船的事情,我也还不清楚,大约能有二十几艘吧。”
“那一路上行程怎么安排?每位妃嫔能带多少宫女伺候?吃喝是随船带着,还是沿途供应?有两位公主年纪还小,她们也要一起上路吗?”
“这些事……”毛渊明摇了摇头,“要不你去找老姜,或者镇业,他们应该比我清楚。”
“你是怎么了?无精打采的?”鲍婧察言观色的能力在穿越者里属于第一流的出众,早已看出毛渊明心绪不佳。
“……”毛渊明被鲍婧说中了心事,稍稍沉默了一小会儿,摇头说道,“之前全部的精力都在克复中原还于旧都上,也没仔细思考过将来的事情,可现在说起要去京城了,忽然觉得自己又不是很想去。”
“啊?为什么?”
“我一直生活在苏州,读大学也没离开过,毕业以后的生活,除了偶尔去上海谈谈生意、会会朋友,也还是在苏州。穿越以后,我们一直都在南方活动,我还是习惯生活在南方。现在还是小冰河时期,天气有些冷,我怕我去京城会不习惯。”
“不是吧?”鲍婧显然有些意外,“京城也没那么冷吧?我听老许他们说,就算是冬天,在生了炉子的房间里还是很暖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