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边陲镇的女歌手(二)(1 / 2)
我们俩出了门,天空已经变得很暗很暗,天边带着夕阳消散后的余韵,很是漂亮。白天喧嚣的风也不再撕扯,很软很顺地从身边吹过去,让人很舒服。
按照老板说的,出了门右拐,过了两个路口,一边走一边往右边看,果然看见了很大的一片空场,让我想起了很小的时候老家收完水稻打稻穗的田地,站在外边看向里面,只觉得宽阔地像一个世界。
空场的四周,有很多破败了的建筑残骸,铺散在尘埃里,还有一些奇形怪状的树木夹杂着。空场的中央,已经有一些人在开始架柴火了,还有一些穿着鲜艳服装的人,是一会儿还要表演的。
我们俩就站在空场的外边,没敢往里走,就站着看了一会儿,天全黑下来之后,慢慢地就开始上来人了。先来的人也是外来的居多,跟我们一样站在空场的边缘看,不时认识的不认识的也啦两句嗑。然后徐徐而来的就是本地人了。
本地人当然很是熟悉,找了个地方就坐下来,旁边废弃的建筑残骸,老树根和横向的老树干,都坐上了人,我照样学样,也找了个角落的老树根带着伊筝坐了下来,准备看篝火晚会有什么节目。
坐下来之后,才发现旁边还坐着一个红色长裙的女生。
说是女生,其实看起来已经三十多岁了,在当时我看来已经是大姐了,只不过她长得很漂亮,加上化了妆,怀里还抱着一个吉他,所以看起来很是青春的感觉。
我偷偷看了她两眼,结果眼神被人家抓住,一回头又看见伊筝也在嬉笑地看着我,红了红脸,目不转睛了。
篝火晚会当然会有篝火。
空场中间搭了很大很高的篝火,刚刚点上还冒着浓浓的烟,在天边的黑色和微弱的火光里面飘荡着一点点微弱的灰白,慢慢得传来了一些木灰和着木脂燃烧的清香,被封带着从身边飘过,很让人舒服。
伊筝靠在树干上,看着篝火中间的人们开始扭动起来,开心地不行,接着就有本地人邀请不认识的外地人也上了场,绕着篝火蹦蹦跳跳,教各种姿势。我看她很想参与进去的样子,一直在纠结要不要邀请她说:“要不我们也上去玩一下。”
但是终究还是没有说出口。
慢慢地,我也不知道在跳什么的节目结束了,然后就是所有人坐在一起聊天,有人弹着土琴,有人吹着口琴或者葫芦丝,就唱起歌来,刚开始是一个人唱,慢慢地有本地人跟着和,有会的多的歌唱出来,就变成了大合唱。
唱完之后会有短暂的喧嚣,连说带笑,就有人叫喊着让游客们来唱一个,就有胆子大放得开的站出来,唱一个爱国歌曲,然后就有年轻人唱流行歌曲。
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不知道从那个角落里,有什么人,喊了一句什么,我都没听清,结果好多人都跟着开始一起喊了,听了两遍我才听清楚,他们喊得还带着口音,说的是:
“翠花,来一个!”
我“噗”地一下笑出声来,扭头跟伊筝说:“还有叫翠花的。”
伊筝偷看了两下四周,发现没人注意到我们,笑声道:“不要笑话人家的名字。”
我囧了一下,只好笑笑,不说话了,转回头的时候就看见坐在旁边的那个女生瞪了我一眼,我还莫名其妙,她瞪我干嘛,没想到她等完我就直接站起来了,抱着吉他走到了篝火的旁边。
我差点给自己一个巴掌。
看来这就是翠花了。
翠花长得很好看,唱歌也特别好听,属于那种让人一听就是很舒服的那种声音,唱的歌都是比较老的流行歌曲,正巧我四年高中错过了很多火热的新歌,刚好听她唱得觉得很是怀旧。
至今我还记得,她站在篝火旁边,火光摇曳着她的身影,晚风吹带着她的裙角,坐在木头舞台的边沿,长头发垂在身前,翘着腿,露出半截白亮细长的小腿,两只手灵动地弹着吉他,大概就是那个时候,我对乐器这种东西开始感兴趣起来。
但是最吸引人的,依然还是她的歌声,没有伴奏,没有伴舞,那次之后,我听过很多的吉他弹唱,包括同学的,包括音乐会,包括网上搜的,包括街头歌手,不可否认很多吉他弹唱,能够拥有那种返璞归真的和谐,可是依然比不上我的那个当年。
翠花唱歌的方式很特殊,低着头,不看人,别人也看不见她的脸,不知道她唱着歌,带着什么样的表情,不知道她看向一个什么样的远方,不知道她用着怎么样的一种眼神。
那天离开的时候,我耳朵里依然还记得她的歌声,第二天,第三天,篝火晚会成了我和伊筝必去的项目,每天准时到场,同样地坐在翠花的旁边,等她上场,听她唱歌,后来我才知道,她的歌声是真的有一种让人听过一遍就再也不会忘记的魔力。
“叮铃”
一如当年的风吹过,我的脑海中突然想起一声风铃。
翠花的歌声戛然而止,我的思绪也就此停止。
苦笑了一声,带着满脑子的风铃声,我走进了住宿的小店。
小店的老板和当年一样,带着谜一样的笑容,站在老旧的柜台后边,五年不见,小店的大厅依然还是差不多的摆放,只是旁边多了一些售卖零货的架子和一个角落里的路由器。
零落的桌子和柜台仿佛更破旧了一些,我看见柜台上有个地方有个破洞用报纸糊了起来,见到我的视线,老板麻溜地伸手拿了一张菜单盖在那个地方,用细小的眼睛看着我。
我笑了,走过去。
“别挡啦老板,我以前来过的。”
老板歪着头看我,实在是想不出来我是什么时候来过,毕竟我跟当年比起来,变化还是挺大的,回家的时候连亲戚都要说变得都不认识了,何况还是个只见过几面的人。
“很久以前来过的,这次想再看看,开一间房。”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