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南下临安城(1 / 2)
宝祐三年(1255年),董槐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整顿军纪,举贤任能,以安社稷。进言官家:“臣以为今之害政者有三,一曰亲戚不得奉法;二曰执法大吏久居官,作威福;三曰京师官吏,不检御部曲,任其妄作。”
西津渡位于京口(今京口城西云台山麓,此处依山临江,风景峻秀,紧临长江,滚滚江水从脚下流过。自唐代以来西津渡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是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天,西津渡口挤满了送行和看热闹的人。只见一位书生浑身青色,上襦下裳,头戴紫罗无顶头巾,虽年纪轻轻却异常沉稳安静,依次拜别双亲、孟老先生、玄朴禅师、兄长和族人后,转身登船而去。两个大箱子已经提前搬上了飞蓬船,伴读书童陆寻已经在船上守着了。等船起航了,两人一起朝着渡口久久不散的人群不停挥手。
等船一开,后面的民众终于看到了前边等情况,边往前挤边相互调侃:
“快看快看,船中所立的书生便是咱们县试、乡试连中的陆秀夫,陆君实。”
“是啊是啊,据说刚年满十八,我是要有这样的儿子就烧高香了。”
“人家高祖、祖父、叔祖都是进士及第,为官清正,你是何出身啊……”
“是啊,你啊还是让你儿子好好打渔吧……”
为增添阅历,陆秀夫跟双亲和先生商量提前半年赴临安城参加省试。本次行程取道江南河运,从京口(今镇江出发,北上扬州转京杭运河,绕太湖东过无锡、平江(今苏州、吴江、平望后入吴兴塘,穿湖州而至临安(今杭州。看着渐渐远去的渡口,陆秀夫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听着船桨划水的声音,看着碧波荡漾的江水,两岸熟悉的家乡一直在朝后奔走。也是在这西津渡口,北上汴京施展政治抱负的名相王安石发出“春风又绿江岸南,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概,念及此,陆秀夫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满怀期待,心底却又充满了欲理还乱的担忧。
由于晨起甚早,出城后就有些许困倦,枕着哗哗的流水,陆秀夫和书童陆寻二人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约摸一个多时辰后,陆秀夫被外面嘈杂的声音吵醒了,低头走出船舱一看,顿时被眼前热闹非凡的景象惊住了:南来北往的商船、客船沿运河而停泊,洁白宽阔的船帆高挂着,在风中列列作响;运河两边商铺林立,酒幡、茶幡、酒楼的招牌栉比鳞次,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白的,令人眼花缭乱;岸上行走的各色人等,川流不息,有南逃的难民,有往来的客商,还有赶考换船的书生……
把行李从飞蓬船搬上客船安置妥当后,看离开船还有些时间,陆秀夫二人便选了靠近渡口的一家扬州特色酒馆,在店小二的引荐下点了拆烩鲢鱼头、蟹黄蒸饺、鸡丝卷、生肉藕夹、赤豆小元宵几道餐食。等餐的间歇,一个十六七岁高鼻深目的高个小哥笑嘻嘻地走过来,浑身透着机灵劲儿,躬身施礼道:“敢问二位可否共用一桌进食?”
陆秀夫抬头一看,原来刚进来时还有空桌的酒馆早满了,便略一点头示意小哥请坐。小哥也不看菜谱,直接点了萝卜丝饼、四喜汤团。这边厢正在享受扬州美食,外面突然一阵骚动,陆秀夫隐约听到好像有人喊“提举茶……”。刚听到几个字,对面小哥一口吞下剩下的汤团,拿起萝卜丝饼就跑出去了。
顷刻间,酒馆的客人推搡着跑了一大半,酒馆外面的难民顿时黑压压的涌了进来,撩开衣摆也不管汤汤水水、粉条汤团、炒饭包子饼先兜了再说。几个满脸脏兮兮的孩子眼巴巴地看着陆秀夫二人,巴望着他们赶紧离开吃顿大餐。书童陆寻正要驱赶孩子,陆秀夫作势制止,起身离开了餐桌,陆寻赶紧快步跟上。他们刚离开桌子,围在桌子旁的孩子们将剩余多半的餐食一抢而光后,瞬间一哄而散。
陆秀夫快步走出酒馆,终于听清了外面巡防的官兵喊着“提举茶盐司巡检”,便登上客船。站在船头甲板上,陆秀夫方才看到渡口巡查分入闸口和出闸口,自己所搭乘的客船就排列在出闸口,对面入闸航道上同样排列着长长的商船、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