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范仲淹折服(1 / 2)
赵益说的这些话,自然不是想要为自己、或是刘娥洗白。
而是他经过这几天的观察,逐渐摸索出来的答案。
一开始的时候,对于刘娥不允许寇准回京养病的动机,赵益确实以为刘娥是在公报私仇
要么更进一步,是将寇准当成了“曹操”和“司马懿”来防范。
然而,等到赵益从经手的札子上发现,现参知政事王钦若在朝堂的势力后,又逐渐打消了自己的想法。
所谓“权相”,除了本身位高权重外,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其麾下的党羽了。
前刑部尚书、兼三司使林特是王钦若的人,这一点赵益早就知道了。
因此,王钦若屡屡上书,请求刘娥收回成命,拒绝林特告老还乡的请求,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如果有上百份请求挽留林特的札子呢?
有些时候,有些东西,不是单靠上千年的见识、以及天赋异禀的智慧,就能看穿一切真相的。
就比如在寇准这件事情上,真正帮助赵益拨开迷雾的,还是他本身的地位所带来的情报优势。
一百多份上书,全部都是在重点强调林特的资历与功劳,并且恳求刘娥收回前命。
要说这些人跟王钦若全无关系,鬼都不信!
连赵益都已经看清了王钦若的权势,刘娥会看不到么?
而刘娥既然能容忍王钦若,难道还会容不下寇准么?
确实,无论是功绩,还是资历,王钦若都无法跟寇准相提并论。
但寇准现在病了,而且据说连这个冬天都未必能撑得过去。
在这种情况下,刘娥其实压根就没有必要再忌惮寇准。
毕竟,一个死掉的寇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赵益也是想了半天才明白,刘娥真正防范的不是寇准,而是寇准回京后带来的影响!
虽然赵益没有关注黑骨魔和有关天机门的后续情况,但是从没有收到刑部和开封府送上来的札子就能看出来,审问的进度并不理想。
换句话说,那名隐藏在幕后,意图挑拨刘娥和赵宋宗室发生内讧的人,依旧没有浮出水面。
这种时候,刘娥自然不可能让寇准回到京城养病,成为左右局势的变数了。
当然,赵益还有另一个猜测。
那就是刘娥准许林特告老还乡,未必没有借此机会,试探王钦若的想法。
只不过,这种事情就没有必要说给滕宗亮和范仲淹说了。
“”
听完赵益的分析后,滕宗亮不禁陷入了沉默。
过了片刻,才重新回过神来,郑重地朝赵益行了一礼。
“若非得小官人指点,子京险些误入歧途,害了寇相公。
大恩不言谢,还请受在下一拜!”
这一次就不单单是简单的客套了,还包含着滕宗亮对赵益的感激、敬佩等情绪。
虽然滕宗亮的年纪大了赵益不止一轮,但是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自然不会觉得向一个小孩子行礼有何不妥。
就像范仲淹,即便实际年龄比晏殊还大了两岁,依旧对晏殊以师礼相待,一样的道理。
赵益现在是微服出宫,自然不会大大咧咧地接受滕宗亮的礼节,微微侧身让了半礼。
接着,朝滕宗亮拱了拱手,语气谦逊地回道:“子京兄客气了,我也就是将自己的一些看法说出来了而已。
随口之言,不算什么。”
“小官人谦虚了。”
滕宗亮直起身,望向赵益笑道,“如果小官人刚刚的话都是随口戏说,那在下之前的一番抱怨,岂不就是狺狺狂吠了?”
说罢,滕宗亮又指了指自己身旁的座位,朝赵益投来了一个真诚的眼神。
“相逢即是有缘,在下厚颜,想请小官人喝一杯茶,不知道小官人可否赏脸?”
赵益闻言,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回道:“那我就打扰了。”
说罢,赵益径直来到滕宗亮和范仲淹一桌,面带微笑地坐了下来。
范仲淹看见赵益过来,自然要起身相迎。
只不过,在滕宗亮看来,这只是基本的待客礼节罢了,也没有在意。
等到赵益落座后,滕宗亮和范仲淹才相继坐了下来。
“在下滕宗亮,字子京,这位是在下的好友,范希文。”
滕宗亮还以为赵益和范仲淹是第一次见面,刚一入座,就为赵益介绍道。
赵益则是微笑着望向范仲淹,朝对方点了点:“希文兄,我们又见面了。”
范仲淹拱手回道:“不知道公子在此,仲淹多有失礼,还请公子海涵!”
滕宗亮见状,不禁看了眼赵益,又看了眼范仲淹。
最后,又忍不住抚掌笑道:“好啊!原来希文兄与这位小官人早就认识,却又不为我引荐,实在是太过分了!”
范仲淹瞥了眼滕宗亮,微不可察地扯了扯嘴角,说道:“这位公子”
“我姓赵,如果两位不介意的话,可以直接称呼我为赵益。”
赵益不等范仲淹说完,就打断了对方的话,自我介绍了一句。
“因为年纪尚小,还未来得及行冠礼,所以还没有字。”
“原来是赵公子。”
滕子京听到赵益的自我介绍,倒是没有察觉到有任何问题,笑着点了点头。
至于范仲淹,则是忍不住露出了复杂的表情。
虽然官家登基之前,就已经将名字改为了赵祯,但是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官家原来是叫“赵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