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两个承诺(1 / 2)
布鲁克林所谓的‘不需要耶鲁’并不仅仅是将耶鲁踢出局。
他利用政治联盟做筹码,要求斯坦福跟自己统一战线,对付耶鲁。
为了以示诚意,布鲁克林甚至让步承诺,一旦政治联盟成立,第一任主席可以让给斯坦福,哈佛轮值第二任。
布鲁克林甚至跟斯坦福代表签署了一份协议,以哈佛议会议长的身份作出承诺,政治联盟一旦成立,哈佛将全力支持斯坦福参与第一任主席竞选,哈佛本身退出第一任主席竞选,从第二任开始参与竞选。
有完整的计划,有美好的蓝图,有看得见的利益,还有落实在纸面上的承诺,足见布鲁克林的诚意。
办公室内的气氛立时变得融洽了。
双方密谈了数个小时后,斯坦福的两名代表急匆匆地离开办公室,他们步履匆匆,珍而重之地将布鲁克林签字的协议书揣进怀里,一边走一边掏出电话,向上汇报。
这份协议虽然并不能说明什么,布鲁克林也完全可以反悔,但反悔的代价是巨大的。
这种程度的合作中,一方一旦反悔,另一方拿出这份协议作为证据公开,对布鲁克林跟哈佛的打击都将是毁灭性的。
真到了那一步,就不是简单的辞去议会议长职位这么简单就能解决的了。布鲁克林只要还是哈佛的人,哈佛只要还承认布鲁克林是哈佛人,不诚信,撒谎者这类的标签就将一直贴在哈佛身上。
甚至哪怕布鲁克林全面退出哈佛,与哈佛彻底斩断联系,这类标签都将伴随哈佛很长一段时间。
另一边,布鲁克林在见完斯坦福代表后,叫了耶鲁代表。
他让鲍勃单独通知反对派前来会见。
见面后,布鲁克林如法炮制,同样抛出政治联盟的设想,邀请耶鲁加入。
在耶鲁代表同意后,布鲁克林叹了口气。
“如诸位所见,我是很有诚意的。”
“耶鲁与哈佛竞争数百年,消耗了大量资源,这些资源本可以用在更好的地方。我认为这是一种无用的内耗。希望耶鲁与哈佛的内耗能在我这里结束。”
“毕竟这些恩怨都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距离我们太过遥远。这些恩怨经过代代相传跟渲染,我们甚至无从考证他们的真假。”
“为了一些不知真假的传说而消耗精力,这在我看来是愚蠢的。”
“我无意与耶鲁竞争,我们一起携手,创造更大的价值,这难道不好吗?”
“可你们的院长,希瑟·格肯先生似乎对我意见很大,他总是抓住这一点不放。”
“尽管我很乐意跟你们冰释前嫌,但我也知道,耶鲁是希瑟·格肯说的算,你们并不能做主。”
布鲁克林叹息着摇摇头“这真是太遗憾了。”
几名代表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布鲁克林要跟耶鲁相逢一笑泯恩仇?
别开玩笑了!
哈佛跟耶鲁的恩怨是一百多年前的事,真假难辨?
这是本世纪最大的笑话吧?
就算以前的恩怨不计较,这么多年下来,哈佛与耶鲁互相作对,早就结了无数新怨。
没有旧仇,也有新恨啊!
就算布鲁克林是真心这么想的,他敢这么做?
他敢这么做,哈佛议会的人就敢让他知道什么叫人民群众的力量。
这几个人跟希瑟·格肯相比的确有点儿蠢,但能成为耶鲁反对派的骨干,跟希瑟·格肯斗这么久,甚至逐渐压制住希瑟·格肯,他们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真正的蠢货。
这段时间以来他们一直谋求跟布鲁克林单独见面,引入哈佛的力量一举掀翻希瑟·格肯,现在他们如愿以偿了。但这个机会很明显是伴有危险的。
布鲁克林要让他们出卖耶鲁!
布鲁克林说完这些就闭口不言,只是摇头叹息。
办公室内陷入安静。
几位代表相互对视一眼,很快有了决定。
他们能更换希瑟·格肯的人,作为代表来到波士顿,也不是什么都没准备的。
反对派早就想要联合哈佛,赶走希瑟·格肯了。
“布鲁克林先生。”
开口打破局面的是新来的代表之一,他推了推眼镜,望着布鲁克林说道
“我们感受到了您的诚意。实际上我们也有类似的想法,哈佛与耶鲁相斗数百年,不应该继续再这样内耗下去了。”
“如果我们携手合作,将内斗的精力放在其他方面,也许对大家都是更好的选择。”
“耶鲁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种观点表示支持。”
“就像这次的提案一样,我们一起合作,不是做的很好吗?”
布鲁克林点点头“但希瑟·格肯……”
“希瑟·格肯不是问题。”这位戴眼镜的男士认真地说道“我们会说服他的。”
“我跟希瑟·格肯接触过几次。”布鲁克林犹豫着说道“他是个很固执的人,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说服的。”
“要是耶鲁的院长是你们这样通情达理的人就好了。”
布鲁克林感慨了一句,随即连忙摆手道
“不要误会,哈佛无意插手耶鲁内部事宜,这是你们的家事。我只是觉得……觉得希瑟·格肯有点儿太不顾全大局了。”
“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出卖起耶鲁来可是一点儿不手软。”
随即布鲁克林聊起了上次两人在走廊里达成的协议。
“我知道你们最近的情况不太妙。我们本来并不打算干预,只是保持观望的态度,甚至觉得有需要的话,可以向耶鲁伸出援手。”
说着,布鲁克林在桌上一摞文件里翻了翻,翻出一份会议纪要出来递过去。
这上面记录着一场并不存在的会议,会议上,哈佛议会讨论的议题之一就是对耶鲁的态度。
讨论结果是保持观望,或者在耶鲁内斗太激烈的情况下施以援手,缓和斗争。
随即布鲁克林又翻出好几份会议纪要的节选,表示哈佛并不是突然注意到耶鲁的内部问题,而是始终在讨论。
这些会议纪要放在一起,完整的呈现出哈佛从发现问题到决定保持观望,再到准备施以援手的整个演变过程,为布鲁克林的话添加注脚。
估摸对方看的差不多了,布鲁克林随即提到了希瑟·格肯的那通电话,提到希瑟·格肯突然反悔时自己的内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