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千五百零九章 南蛮校尉终将除(1 / 1)
刘道规叹了口气:“荆州不服王化,从大晋建国初立时就开始了,甚至更往前,汉末三国时,荆州就是自成一系,叛服无常,无论是曹魏,蜀汉还是东吴,都很难真正地控制这里,本地人士也自认为荆州是荆州人的荆州,而不是被外来人所统治,所以西晋末年大乱之时,这里就经历了很多战乱,然后王敦趁机借着平叛而控制这里,再后面是庾氏三兄弟,想据荆州为北伐基业,但他们虽然有割据之心,却结局不好,直到桓温入主这里。”
檀道济跟着叹道:“是啊,哪怕是现在,还有很多人半公开地表达过对于桓氏的惋惜和怀念,幸亏这次我们击杀了桓谦,桓氏基本上给铲除一空,不然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想再次迎立桓氏族人呢。”
刘道规点了点头:“灭一个桓氏容易,但是要消灭荆州人的这种自立之心,可就难了,在他们看来,桓氏和外来的政权,包括我们北府军一样,都不是荆州本地人,都不应该成为他们的统治者,荆楚之人本就是不服周,换到今天也一样,想要让他们能接受这里是天下的一个州郡,而不是什么独立王国,那就得与其真正地交心,绝不可以以外来征服者的身份,对其欺压凌辱,作威作福。”
檀道济跟着说道:“是的,桓楚有再多不是,起码有一点是好的,他们把自己打造成荆州本地人,为了荆州而谋取利益,而不是那种随时可以离开,到别处高就,在任只是在这里捞上一把的贪官污吏,这也是桓氏在这里能呆上六十年,至今还受人怀念的原因,道规哥啊,从这点上说,我们得在这里扎根,长期立足才是,哪怕是战后,你也得在这里继续当刺史啊。”
刘道规摆了摆手:“我大哥是不会允许这里象桓楚一样,家族世袭割据,最后尾大不掉的,荆州太重要,谁要是占据了这里,等于占据了天下的中心,西可取巴蜀,北可入中原,南可据广州,向东则可威胁建康,这里物富民悍,又是天下精兵锐卒,水师精锐的产地,如果统治这里的人有异心,那会是国家的巨大灾难,这百年来大晋的教训,还不惨痛深刻吗?”
檀道济点了点头:“所以,这里更需要你在这里长期坐镇啊。若是你一直在这里,我也愿意长期在这里带兵辅佐。”
刘道规笑道:“我们都是京八兄弟,是国家的兵将,朝廷让我们去哪里,就得去哪里,以后北伐,我们也不可能长期呆在这儿。就象鲁宗之,我们一边觉得他这样把雍州变成鲁家私产不合适,一边自己又想永镇荆州,这样不好。”
檀道济的脸微微一红:“我倒不是这样想,只是,要再找个你这样全是公心,不为自己谋私利的,不容易啊,要是换个世家贵族来这里上任,可能几个月就能让你这几年来的经营,前功尽弃了。”
刘道规摇了摇头,严肃地说道:“一个良好的制度和传承,比人要重要,就象我大哥,现在想要改变百年来这种世家天下的规矩,就得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才是,而我坐镇荆州这几年,不敢说能确定什么规矩制度,起码可以立个先例,让外地来荆州上任的官员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的,不扰民,不贪腐,这些是朝廷一直存在的法令,但做到这点的人很少,就是因为大多数的人做不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而他们违法乱纪的后果,也是轻描淡写,这样时间长了,自然是法令不行,人治高于法治,百姓们只能指望青天大老爷,而不是靠着国法来保护。”
“如果一旦百姓们发现青天大老爷不常有,而贪官污吏常有,那就会对朝廷,对国家失望,以至于会受人煽动,起事作乱,这样的教训,我们必须要吸取,尤其是在荆州之地。”
檀道济点了点头:“所以,道规哥你想以身作则,带头竖立这个规矩,也为后面来荆州继任的官员作个表率吗?”
刘道规笑道:“是的,这个规矩其实也简单,就是第一不能割据世袭,把荆州变成自己家族的私产,第二不能在荆州贪腐,失掉荆州人心。其实如果在这里为官为将,政绩出色,是一定会得到重用的,回朝之后,也许就能位居宰辅或者是大将,比在这里当个刺史更有前途。”
檀道济哈哈一笑:“是啊,刺史有其政绩,而将校们也可以在平叛剿贼的过程中得到军功,只不过,按你的说法,如果让荆州各地的这些蛮夷都出山,编户齐民的话,我看南蛮校尉这个职务,也很快不用设置了。”
刘道规平静地说道:“让大晋治下的子民,不服王化,不肯编户齐民,宁可在山中聚集,甚至是受人煽动而作乱,这是我们这些官员的失职,不要怪罪于百姓们,如果要争取军功,那可以去北伐,可以再去别的地方平叛,指望着荆州这些地方的蛮夷不断地变成我们的军功,这种想法要不得。”
檀道济叹了口气:“你说的对,也许是这几年,寄奴哥定的这种非功不得爵的规矩,让我们不少将士的心思有些改变了,南蛮校尉是荆州的最高军事长官,这几年一直没有设立,而是由你道规哥兼任此职,这反映了寄奴哥对你的绝对信任,可是后面的新任刺史,恐怕未必有这个权力了。”
刘道规摇了摇头:“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至于现在,我只能靠了大家的齐心协力,做好本分之事。峒蛮将士们这回如果安抚得好,那不仅仅是给武陵的蛮夷作出个表率,也是给战后所有的荆州各地蛮夷立个榜样,告诉他们,他们同样是大晋的子民,而不是山中的贼人,只要愿意出来编户齐民,为大晋作出贡献,我们一定会给出各种优厚的条件,助他们出山生活的。”(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