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准备(1 / 2)
宋构原以为自己和岳飞的碰面会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这位河北来的壮汉,给人一种稀松平凡的感觉。
如果非要形容,那便是天庭饱满,膀大腰粗,孔武有力,标准的将军身材。
他身上的肉并非赘肉,而是一身横肉,就算是不穿盔甲的情况下,仅凭这肉身就能扛住一些软弓,这也是瘦子很难在战场上存活下来的原因。
他们没有足够的脂肪提供消耗,更没有健壮的身躯抵御外袭,而岳飞就是天生的将种。
……
就在他们楚王殿下陪着岳飞他们训练的时候,老管家又从北边回来了,又带了一批青壮。
因为杭州附近已经没有太多合适的兵源,那些好狠斗勇或者是矿工组成的村子,已经被咱们楚王殿下收编完了。
然后经过淘汰了一部分,那些被淘汰的自然不能再召回来,所以导致杭州的兵源也有些匮乏。
毕竟咱们楚王殿下招募的是作战部队,而不是大赵稀松平常的厢军。
大赵一直有招募流民、失地农民为厢军的惯例,实际上就是耗费军饷养活这些没有工作的百姓。
大赵几十年前还供应的过来,他们当兵后的待遇能得到基本保障,所以,没有什么逃兵。
但到咱们徽宗皇帝主政之后,“三冗”现象严重,国家财政吃紧,再加上常见的腐败,厢军的基本生活待遇开始得不到保障,于是,开始出现大量逃兵。
且因为大赵的军人待遇越到后期越低下,还经常被军官或权贵压榨,连禁军也开始出现逃兵。
主动当兵的更是越来越少,因此,部分地区为补充缺额,开始抓壮丁当兵,为防止逃亡,强行给他们在脸上刺字。
宣和四年正月,两浙路的官员上奏,说有几个州县兵力不足,请求招募五千人为禁军,而当地采取的招募办法就是拉壮丁。
为造成事实而强行刺涅,结果,被看不过去的官员上告:
窃闻道路汹汹相怖,云诸军捉人刺涅以补阙额,率数人驱一壮夫,且曳且殴,百姓叫呼,或啮指求免。
日者,金明池人大和会,忽遮门大索,但长身少年,牵之而去,云‘充军’。
致卖蔬茹者不敢入城,行旅市人下逮奴隶,皆避藏恐惧,事骇见闻。
宋佶虽然听从建议,下令禁止抓壮丁式的募兵,但这种现象因士兵待遇的降低和得不到尊重,没多少人主动参军,将领们为保证军队人数足额,只能继续抓壮丁。
而宋构自然是上书警告了一番,然后又让宣抚司的大佬朱胜非彻查此事,最后经过一系列麻烦的拉扯,才彻底解决问题。
宋构这个转运司的长官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为了补充缺口,只能去北方补充人口,幸好有船只的便利,这才勉强补充好了,自己的大军。
当然大赵国也发生过自己强行入伍的事情,让皇帝都有些无可奈何。
仁宗时期,陕西有个地方的老百姓不愿意种田和服徭役,于是大批青年“自黥刺为保捷”,自己组建了一支“保捷军”,当然,这肯定是当地军方配合实行的。
当兵吃军饷了,也就不用种地和交税了,于是,他们就把家中的田地全卖了,谁买了他们的田产就让谁去服徭役和交税,导致当地最后只剩下3户农户。
地方上主政的文官不干了,老百姓都变成军人,谁去种田?地方上的税收怎么办?
为此,地方官还专门上奏仁宗,请求撤销该部队,这支军队到英宗治平元年被撤销番号。
这些农转军的军人自己黥面,在脸上刺上番号,为的是强行坐实军人的身份。
……
老管家带来了不少北方的青壮入伍,岳飞作为亲兵队的代统领,也去挑选了一番,也不知道是不是前世的缘分,他只挑中了两个人,一个名叫王贵,而另一个叫做张宪。
……
就在楚王在江南大练精兵的时候,宣和四年五月,朝廷的大朝会如期展开。
上上下下就这么几件大事,孟太后卧病在床,银人使者跑过来催问岁币,西夏的使者也到了,李乾顺也想和大赵递交和约,他们又一次投降了。
这种投降和往常一样,没有丝毫的诚意,就是要银子要粮食,然后朝大赵爸爸伸手罢了。
以往的时候,若是大赵不同意,他们就会派兵打到大赵,直到大赵同意他们的投降为止。
宋佶可能是觉得西夏的小丑有些烦,随意打发了一点粮食,就送走了西夏的使者。
最后就讨论到了重头戏,很多大臣认为大赵国陈兵边境,有百害而无一利,不如尽早撤兵,双方握手言和。
看着人家大梁国好像还能缓过来一口气,没看到大梁国的帝国双子星把我大赵打了个落花流水吗?
要是继续陈兵边境把人家惹急了,又来狠揍我们大赵一回,咱们可经不住这样的损失了?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文官集团感到愤怒,之前领兵的是一个太监也就算了,现在居然换成了西军的老将,那个人还是西北的少数民族,这能忍?
通过“黄袍加身”取得皇权的太祖总结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来确立治国方略时认为,武将拥兵自重、武力干预政治是政权面临的最大危险。
据此,太祖初步确定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
在朝廷中确立了文臣处理政务的原则,在地方机构中则不断派出文臣担任州县官,尤其是通过群臣拜谒孔庙,进一步从思想和精神上加强了对士大夫文官的认同。
而太宗则用过大张旗鼓地推崇科举考试,重建昭文馆、集贤院和为翰林学士院题写“玉堂之署”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高文官士大夫的地位。
之前赵朝统治者政治上对文官士大夫集团的选择初步完成。
于是大赵的文官集团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自古夷狄盗贼之祸,皆将帅之臣玩寇以自安,养寇以自固,誉寇以自重。”
云,就要硬云。
这些文官们的思想:这天底下哪有什么敌人,全都是咱们自己人在作乱,好好的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武将严防死守,不能让他们有任何冒头的机会。
毕竟在那个战乱年代,连皇帝都朝不保夕,谁拥有军队,谁就有政治资本,进可以称帝称王,实施割据;
退可以投敌,谋个一官半职,就算跟着原先的皇帝打工,朝廷也会给其安排一个好官职的,这就是有私人军队的好处。
枪杆子里出政权,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朝中有一些官员开始提出自己的意见,前线倒是可以继续打下去,只不过主帅要不要换成李纲?
宋佶并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反倒是派人给前线送去了不少慰问品,就算他再怎么蠢,也知道临阵换帅是最大的忌讳。
另一方面他也觉得自家儿子说的有道理,北伐的时机一定会再出现,要么是梁国的北面出现问题,要么就是他们两国自己内部发生内乱,只要等待一个机会就是。
果然,五月初咱们楚王的信件又送到了咱们官家手中。
两浙路北征军训练完毕,整装待发,兵甲俱全,人含枚,马裹甲,可雷霆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