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大明真正的主人!(1 / 2)
“宁王这时候献祥瑞干什么?”
朱棣泛起疑虑,和其它藩王不同,宁王是特殊的。
当初老爷子还在时,自己在燕王府,而燕王府的前身是大元的“大都”。
宁王朱权的封地在大宁,执掌朵颜三卫,这可谓是大明最精悍的骑兵。
两人距离不远,按照朱元璋的想法,其实是相互辖制。宁王是老十七,按照年龄来算,几乎和如今的太子朱高炽差不了多少。
两人的年龄足足差了十八岁。
如果没有意外,燕王起兵是决然不会成功的。
可凡事就怕意外。
朱允炆的削藩操作,哪怕是放在历史上都罕见。再加上建文四臣从旁“辅佐”,一番严酷的削藩手段,不顾先皇子嗣血脉恩情……
诸藩看在眼里,心中当然又怕又恨。
而燕王忍不住起兵后,也曾亲自去往宁王府,两个基本上很少有交集的兄弟两,就此达成了“合作”。
朱棣亲口所说:“事成之后,共分天下!”
当然这个承诺已经过去了。
靖难成功后,宁王不仅没有等到“承诺”,反而从边疆的重权藩王,变成了一个南昌府的小藩王。
朱棣也非常清楚,自己愧对宁王,估计后者也在心里怨恨他。
如此“关系”下,宁王怎么会给自己献什么“祥瑞”?
“九重金蝉?倒是难得。”
“就是这进言,老十七这到底是夸咱还是损咱?”
朱棣想到刚才话语中的“先皇有灵”。
因为得位问题,朱棣一直对这个词非常敏感,不过怎么想都得不到答案。
思考了一会儿,朱棣索性看向纪纲,当着群臣的面道:
“老十七还记得朕这个四哥,有祥瑞进献,朕非常欣慰。就是不知这祥瑞又在哪儿,今日诸臣都在,也随朕看看这个眼缘?”
纪纲看了看四周。
“启禀陛下,宁王的这封进献密信送的应该快一些,献祥瑞的估计还有几天才到京城,宁王信中所说,此人是他在当地发现的一个才子,颇有才名,姓王。”
朱棣闻言点头,“如此也好,你先下去吧,朕再与诸臣谈谈。”
“是!”
……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随着纪纲远去。
一众臣子才连连恭贺起来,只是他们虽然是在恭贺,但脸上的表情却没半点儿欣喜。
反而夏原吉还劝道:“陛下,虽然说是进献祥瑞,但我大明如今局势还需多方努力,陛下有圣君之念,如今之祥瑞不过是上天的一丁点嘉勉,此后定会更多。”
朱高煦看在眼里,暗叹这老臣到底比自己会说话。
明明是劝说,但听起来更像是夸奖。
朱棣明显也有些高兴,“夏尚书说的是,那如今咱们这治水之策,以及疏通漕运,就暂且定下了。”
“朕就交给宋礼负责,夏卿,若是宋卿有什么需求,户部但凡能满足的务必满足。”
夏原吉当即点头,“漕运乃国之大事,南北命脉,兹事体大。请皇上放心,臣一定不负所托。”
宋礼也连忙躬身:“臣必不负圣上众望,只是,圣上……”
宋礼看向一旁的沈肃,“此人确有奇才,不知能否……”
朱棣看向沈肃,目光带着疑问。
沈肃自知其意,当即道:“治水乃草民平生所视之大事,此乃一展所长之机会,草民岂能不愿?”
“哈哈,好!”朱棣笑道:“工部有四个清吏司,你便入职都水清吏司,你虽然并非科举,但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可暂且为工部主事。”
“倘若真的治水有功,疏通了会通河,将来朕一定感念你今日之功!”
“来日这朝堂之上,必有你一番位置!”
这番承诺,不可谓不重。
要知道,这和给宁王当初的不同,当时朱棣是燕王。
燕王的承诺和现在的大明天子有什么关系?
现在朱棣以大明天子之身,主动给了沈肃一个官职,虽然是暂代官职,不过六品主事,但光是“简在帝心”四个字,甚至比当朝某些四品、乃至三品的朝官,都要强多了。
沈肃就算再直,也知道这个时候该说什么。
“臣,多谢圣上!”
朱棣点头,随即看向众臣,“若无事,尔等便都下去,仔细商议方案吧。”
夏原吉和宋礼互看一眼,纷纷带着众臣告退。
“少师留下,二沈也留下,朕还有几个问题。”
等到夏原吉他们离开后。
朱棣便带着二沈,以及道衍、太子、汉王,重新回到谨身殿。
“你们刚才还有什么没说完,现在都说出来吧。”
朱棣看向沈肃。
方才谈论治水方案,群臣在侧。
有很多话,包括那个“变法”,都是不能无端说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