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抉择(1 / 2)
经过漫长的等待,到了九月上旬的一天,向文允终于等来了高考的结果。
这天上午不到十点,向文允的父亲就回到了家,一进门,就急急地喊道:“老大呢?老大呢?”向文允正在里屋看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闻声忙走出来,只见父亲扬扬手中的小本本,“高考分数通知了,刚才你们唐老师打来了电话,你考了三百五十二分,成绩通知单随后就寄到,唐老师说你这个分数在县二中是第一名,在全县是第七名,上大学差几分,上中专倒是绰绰有余。”
尽管这些天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乍一听闻父亲的话,向文允心里还是“咯噔”一下,“突突”一阵狂跳,是失落?还是惊喜?亦或是失落与惊喜交加?向文允自己也不知道了,好一会儿他才镇静下来,拿过父亲的小本本看了看,见上面记了总分和各科分数,还有录取分数线。
这时,弟弟妹妹们也围了过来。母亲也从菜园摘菜回来了,问明情况后,与父亲的反应有所不同,她面露喜色:“只要考出去了就好,上中专也行啊。”
听到母亲这样说,父亲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色:“考出去了当然好,但大学跟中专能一样吗?差别大。”见儿子还在那里怔神儿,就没好气地说:“我说你是咋回事?这几分就挣不到吗?我看你是想些不该想的事分心了,不然的话,肯定能考上大学。”他顿了顿,见儿子脸色阴郁,眼含泪光,就缓和了口气说道:“当然,按说你这也算是不错的,是我们大队解放以来第一个考学出去的,也是为向家争了光。”他见儿子仍然没有言语,就又说道:“你们唐老师说了,成绩通知单这两天就会收到,收到后按照要求到学校填志愿,还说要我们商量好,是上中专还是复读再考,他希望你复读一年,但最终怎么定还是我们拿主意。老大呀,你是啥想法,说说吧。”
其实,这个问题,向文允在毕业那天几个同学聚会时就想过,这些天又无数次考虑过,尽管一直处于两难选择的矛盾状态,但还是有倾向性想法的。如果复读,明年应该有一定把握,但也不一定就能考上,还有就是高中两年实在太苦了,眼睛好像有点近视了,现在有中专可上,已经达到了跳出农门的首要目的。想到这里,他说道:“我还是上中专吧。”
“我看也行,还是应该把已经到手的东西先抓住再说,”父亲点燃一支烟吸着,沉吟了一会儿,继续说道:“要说呢,你这个成绩上中专是有点亏,应该让你复读,明年说不上能考上大学,但问题是我和你妈的负担实在太重,要供养你们兄妹四个上学,还有你爷爷奶奶养老,供出一个就减轻一份负担,早点供出一个就早点减轻一份负担。你大妹的成绩也不错,这次中考成绩全公社第一名,全县第三名,也得把她供出来。”说到这里,他看看向文允的母亲,问道:“老大他妈,你有啥想法,也说说吧。”
“就让老大上中专吧。”向文允的母亲一向以丈夫的决定为自己的决定,遇到大一点的事虽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只要丈夫作出了决定,她就无条件服从,何况这件事她跟他的想法完全一致。
就这样,父亲、母亲和向文允自己也都选择上中专。这个决定基于现实的权衡,既是审慎的,又是无奈的,当然也是有道理的。不过,书中代言,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这个选择却不见得是正确的。如果向文允选择复读,第二年大概率能考上大学,即便是考不上,大不了退一步上中专。也是因为这个,三年后,当大妹初中毕业是选择上中师还是上高中时,向文允力主大妹上高中考大学。又是三年后,大妹考上了一所著名的“985”大学。当然,这个决定也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当时政策已有变化,如果大学没考上,那是不能上中专的。这堪称是让大妹赌了一把,更让向文允这个当大哥的心理压力超大,结果赌出了好前程。
第三天上午,向文允收到了高考成绩通知单,一看跟已知道的分数无误,要求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同学按规定时间统一集中到学校填报志愿。
这天到学校后,向文允见到了程建华、钟学强、张俊勇,但没看到舒雅莉和叶丹,她们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但舒雅莉没能考上,让向文允感到十分意外。他从班主任唐老师那里了解到,县二中文科班没有一个达到“大学线”的,有二十六名同学达到了“中专线”和“县师范线”;理科班有五名同学达到了“大学线”,六十七名同学达到了“中专线”和“县师范线”。
向文允根据自己的分数和意愿,结合志愿填报要求,参考唐老师的意见,填报了宁江地区财贸学校。钟学强填报了县师范,程建华和张俊勇选择复读,但张俊勇也复读,这让向文允感到十分诧异。他从程建华那里得知,理科班的李正超过了“大学线”,据说填报了一所军校。
舒雅莉也是第一时间从父亲那里得知落榜消息的。她父亲与唐老师是老相识,唐老师原本不想告诉这种不好的消息,是她父亲主动打电话问的。
看到分数,舒雅莉吃惊不小,除去英语不说,数学、政治也与预估分低了不少,离“县师范线”差了三分。她感到非常难过,躺在床上连午饭也没吃。母亲去劝过几次,她都默不作声,悄然落泪,黯然神伤。到了晚上,父亲回到家,也是一番好劝,她才起了床,吃了母亲煮的鸡蛋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