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秦洲旧史(1 / 2)
由万昌年间(义熙之后,翰林院大学士高雪庭主编的《大明录》中记载着一句话。
永顺帝继位即危。匈奴虎视于外,藩王厉兵于内。
用后人的视角翻译这句话。先皇染病暴死,次月太子朱言堔遵循遗诏于顺天皇都继位。定年号永顺。而后九位嫡子均封亲王,各赐明朝一州疆土。
尚且年幼的皇帝朱言堔只知自己座下名叫金銮殿,却不知先皇遗诏早已被大皇子晨王朱在庭伙同御马监掌印太监冯环二人合伙篡改。九位皇子各得一洲疆土后私吞朝廷粮银,拥兵自重。
而九人中又属晨王,弘王势力最大。光是二洲私募的府兵就高达二十万之众,整日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大有以下犯上之嫌。
永顺历四年,北部匈奴不宣而战。三万骑兵侵犯明朝北部。掠夺三郡百姓七万余人,血洗北方军事重镇定北,抚北二镇。
匈奴部队一路南下,一个月后在距离京城不足二百里的京前郡正面击穿五军营八千精锐戍京军队。随后强征四郡百姓入伍,兵锋直指国都顺天府。
而当兵部的募兵令下发到各州时,仅有延黎王朱倡文一人领命。征募地方军十万从位于明朝最南方的延洲前往京城护驾。其余八王均以无兵支援为由拒接勤王。
同年九月,十一万匈奴军队齐出,试图对顺天府形成包围之势。永顺帝在皇宫内钦封皇兄朱倡文为征虏大将军。领京军十万,地方军四万共计十四万军队出城作战,
这是一场决定明朝千年国祚是否可以延续的战争。而就在这场定国运的战争中一个人逐渐崛起,此人便是司寇灵。
在之后的战争中,形势对明朝军队颇为不利。三万军士战死,主将朱倡文负伤,被运往后方休整。当日副将司寇灵升任主帅。
司寇灵本人在万昌年间所著的《大明录》中记载极少,仅被“此人甚猛”四字简短带过。但司寇灵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却并未被记载。也许连主笔之人都明白,如果将这场战役的过程全部记录。那本朝所有武将的功绩都不过是繁星中的一捧糜粉罢了。
司寇灵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后,五日率军击溃围城之敌。十五日击穿敌军在三十里外的布下的两条防线,三十九日后率军收复明朝全部失地。
数万大军直到边界后仍未驻足,一路追到五百六十里外的申屠井镇将敌方主将当场击杀。司寇灵遂将此地改名平北郡,率军休整于此。
当永顺帝于顺天皇城收到前线战报后异常激动,当即写下诰书。
即日起,明朝领土向北拓展六百里。于北方新设兴,司二州。兴州平北郡设平北都督府,征虏大将军司寇灵封“朔王”爵位,任平北都督府左都督一职。主理二州一切政务。
永顺历五年,当北方战事平定后。司寇灵同朱倡文一齐被永顺帝秘密遣回京城,并由永顺帝本人交给其一项重要的任务。
削藩。
永顺历七年,朔王司寇灵延黎王朱倡文率军十五万进驻沃州首府贞元郡。沃王在司寇灵威逼下交出兵权,后全家一百七十人被发配北方充军。
永顺历九年,云王交权后被发往北方充军。同年十一月,宁王意外死于食物中毒。其子继承王位后交权,其族二百余人被贬为庶人。
永顺历十一年皇帝感染风寒,病情一度十分危急,只得速立长子朱镇为储君。自此太子监国。
晨王,弘王,澋王三人随即以大皇子朱镇窃国为名率军四十五万发动叛乱。
史称“三王之乱”。
永顺帝病危之际钦点司寇灵为主将朱倡文为副将出京城迎战。
而恰逢内乱之际,西域境外共计四十五个部落联合侵扰明朝边疆,掠杀百姓数万。就在明朝内忧外患急需将才之际。三十一岁的兵部左侍郎凡君荣登上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