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阿房宫赋》的影响(1 / 2)
终于等到袁术最喜欢的书法鉴赏了,汉朝书法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起初汉承秦制,初用篆书。
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
草书在汉代也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而楷书和行书在这个时候仅仅就是个小萌芽,绿的很!
为啥隶书在东汉非常盛行呢?那就是和坟墓有关了。没错,坟墓肯定有碑的嘛,而东汉政治的核心是地方豪强。
豪强庄园经济是主体,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才选拔采用“征辟“、“察举“制度,这一切助长了浮华的社会风尚。
最终结果导致了汉朝厚葬之风的盛行,甚至形成了攀比,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都被埋在了地下,甚至包括很多的钱币。
不是说钱币怎么值钱,比起其他贵重的东西啥也不是,但是大量的钱币被埋葬,这直接就导致了货币紧缩。
继续说碑文,以碑刻的形式谀墓的做法在汉朝那是大为流行。这就为隶书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掀起了一场刻石立碑的风潮。
而谁的隶书写的好,当然谁最吃香了,所以东汉的书法隶书是最高端的。
此时东汉最著名的书法家那就要属师宜官了,正好他还是南阳人。灵帝好书,师宜官那也是做过京官,得到陛下的称赞的书法大家。
袁术也是好不容易把这位大家请来坐镇的,这档次绝对刚刚地。虽然司仪官是在洛阳做过官,而且汉灵帝又非常喜欢他的书法,可以说他还是比较得宠的。
但是他是个文人呐。货卖帝王家,他想卖的可不是书法。再加上宦官当权,外戚当政,他对洛阳的政治环境十分的不喜欢。
此时他已经辞官了,正好得到蔡邕的邀请,袁术又派了那么多人去接,这才来到扬州这边主持书法鉴赏这一项目。
在书法鉴赏大会上师宜官也写了一副隶书,人家这算展示,并不参与评比。
那隶书写的绝了,袁术隶书写的不行,但是欣赏那绝对也是高级别的,毕竟地位在那了,好东西就见得多了。
对于攻略师宜官袁术还是很有方法的,这人有一定的理想,想做些实事。
袁术就从这个方面下手,聘请他为官学祭酒。一方面教授书法。一方面帮助蔡邕和服虔开展扬州的教育事业。
而且师宜官是有实权的,这可比给刘宏当宠物养着好多了。这正好与师宜官对路,在蔡邕和服虔的边鼓之下他也就从了。
为啥说袁术最喜欢书法项目呢?因为终于到了袁术表演真正技术的时候了。袁术在篆书、隶书方面真不行。
虽然喜欢飞白体,可蔡邕说了他还得练,意思就不用解释了。还有刚刚兴起的楷书也谈不上造诣,根本没有办法跟这些高手比。
人家练了多少年了?就算他能跟系统兑换此项技能。可完全没有必要,即使他写的好些,也只能说他在这方面写的比较好,那有完全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
袁术直接另辟蹊径,他兑换了宋徽宗的瘦金体和宋体两种书法技能。所以当日书法鉴赏大会上袁术也参加了。
袁术分别用这两种字体书写了《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袁术参加书法鉴赏,那肯定得有人捧臭脚啊,很多人想上去表示自己的存在。可是当他们真的围观过来看到袁术写的字之后一下子都懵了。
这袁术写的字跟现有流行的字体完全不一样。袁术书写的廋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
因其笔画相对瘦硬,笔法外露,可明显感觉到这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而袁术另一幅字横细竖粗,末端像装饰了一般,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锋,这种字体看起来非常的舒服。
这种字体一眼就能看出来写的是什么,即使你是一个初学者,只要你认识这个字,那一眼就能认出来,草书有时候你就猜吧。
两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字体,那就可以理解袁术发明了两种字体,并且这两种字体也是完全不同。袁术之前已经声明,他只是随写写,并不参与鉴赏排比。
袁术并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排名名次,不过在众人的心里,都认为袁术是能够和师宜官、蔡邕相提并列的大家了,人家只是谦虚。
而且袁术不光是字写的好,他的《阿房宫赋》更是大气磅礴且令人深省。此赋写尽了秦朝的兴衰,以史为鉴。
这下袁术在这些人心目中地位完全就不同了。书法一道袁术已经自成一家,让他们无比的佩服。同时这诗赋一道那也是登堂入室了。
最重要的是《阿房宫赋》写的是秦代的兴衰。那么是否可以参考如今呢?皇帝卖官鬻爵,宠幸后宫;宦官干政;外戚当权。
这袁术的《阿房宫赋》一下子令人深思了。不知道袁术大人是不是以此赋来写书法忧国忧民的情绪呢?
这袁术在众人的心目中一下子就拔高了很多呀。我们只看到了挖矿将军,但是他解决了多少人的生计问题。
咱们只看到袁术喜欢挣钱,没有看到他对教育的投资。如果不是这次盛会的话,还有多少人会误会袁术呢?
万千咒骂加于一身,不反驳而是埋头砥砺前行,袁术之高洁令人佩服啊。
袁术最后还是没有忍住,还是在这次盛会举行了一次科举。但是此次科举他并没有对外声称,也没有如科学考试一样严格的搜身和各种的规矩。
只是在一大广场上准备好笔墨纸砚每人一桌。所考的内容和科举基本是一样的。
第一题墨义,就是考试的人笔答,一段文章的含义。
第二题是帖经,任取经典中某一段,其中数字或数句空缺,让学子背出来,类似现代填空考试的办法。
第三题策问,这个就有些实际意义了。所考内容涉及扬州的现实问题,针对扬州现有的问题,设计解决办法。
第四题诗赋,诗和赋任选即可。可以看出学子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这是为官从政的基本条件,便于在考试中区分优劣。
第五题数学,袁术提出的都是当官过程中可能面对的数学问题,看看这些学子能不能做出来。
第一场综合能力答题,就有不少人参加。此次答题不能让你无限制的答题,日出日落一天结束。
袁术可没想搞太长的时间,在这一天的时间里答完完全够用。袁术要的不是咬文嚼字,要的只是临场你能答出最好的结果。
本来袁术以为准备一场就可以了,没想到当时围观的人觉得,哎,这事儿挺有意思啊。
确实能考验一个人的综合才能,并且有些有心之人觉得这也是一次晋升之资呀。
如果这一次答题能够取得一个好的成果的话,那么他们也会因此而扬名,这可是得到的综合性答题认证的扬名。
有了此项答题的成果,那么他们回到各自的家乡也一样可以用得上,运作一番甚至可以作为晋升之阶。
如果能够得到扬州官场的认可,那么立马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所以在众人的央求之下,袁术又举行了三场这种综合性答题,三场所用的题都不同。
批改这个过程蔡邕、服虔、袁术、张昭、张纮、田丰、张宁等人都参与了,挑出5名综合比较好的,同时也跳出了5名单相比较好的。
“这里面的答题大家都看了,有心仪的大家赶紧动手,能留下谁就看你们自己了。不过你们也不要争抢,先私下里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