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回 兵器司内议战甲 兵甲之强在于材(1 / 2)
入秋午后的庆阳依旧是忙碌的,街巷中行人客旅络绎不绝,两边的商铺林立、酒楼茶肆,穿插其间,售卖吆喝,此起彼伏。
随着郡府署衙及临近府县工匠及家属的迁入,整个庆阳也如初升的红日般朝气蓬勃。
豫州军的兵器司设在庆阳城的东北角,离位于城北的太守府衙需要穿过三个街口,占地近百亩,此地原来是一处方便与胡人交易的市集,但灵州兵乱之后,商路断绝。此处仅剩数家胡商,豫州军便将数家胡商迁往商贸较为集中的南市,后征用了此地,筑起高墙建立了兵器司。
这个司衙是刘彻专门为豫州军事设立的后勤官署,作用就是为豫州军打造兵器铠甲,但刘彻可不想兵器司只是做个工坊,他更多的是想兵器司推进兵甲的革新与提升武器的威力。
之前官府已经从安平及弘农二郡,征调了大量的匠人,因为这几年战事极多,大量的工匠都被灵州军征调迁往北边。
为了保证兵器司的运转,官府索性将各个郡府,所有有匠籍的匠人都调入了庆阳城,加上豫州军随军工匠,兵器司有大约一千多名各类匠人,加上三千多学徒,将近五千人都统一安置在此地,专门从事打造修补兵器铠甲的工作。
日以偏西,兵器司外的东大街上,一辆马车在数十名精骑的护卫下,慢慢停在了正门外,正门处有数名甲士站岗,此处是官吏通行的正门,为方便运输,兵器司另外在东西两面还有两个出入口。
随行的亲卫给守卫眼看了腰牌,随后载着刘彻马车便直接进入了兵器司。
待马车听闻,铁牛虎步龙行来到马车边,轻轻掀开了布帘,刘彻便探出身来看了看四周,随后慢步走下马车。
兵器司司丞名为徐承恩,得了门房的通报,忙不迭地跑出署衙前来迎接。
刘彻看着扶着官帽飞奔过来的官员,没有理会,信步走入中庭。徐承恩赶忙小心翼翼地跟在了刘彻身后。
兵器司中庭东侧,是数十间锻造的火房,到处都是叮叮咚咚的锻打之声。兵器司可没有休息的时候,这里的工匠们,数班轮换,日夜不停,在各个火房中修补打造各类兵器铠甲。
不少穿着开襟短袖褂的精壮汉子,正扛着各类材料在各个火房间来回穿梭。
刘彻选了一间三开间的大敞厅走了进去。
工匠们见往日颇有威严的司丞大人,战战兢兢地跟在年轻人身后,自然知道此人身份尊贵,见刘彻进了工坊,数十名工匠忙跪下拜见,工匠籍贯基本都是世袭,这些匠人世代为官府做事,自然知道官老爷绝对不能得罪。
刘彻见状抬手虚扶,“不必行礼,各行其事。”
但工匠们依旧恭恭敬敬地拜见上官后,才起身继续做事。
不远处的东跨院中,好几口熔炉正在运作,数十名匠人们熟练的运用炒钢的工艺炼制粗胚。
而工坊内数十个火炉的炭火烧得通红,赤膊的学徒们在火炉的风箱边,不住抽拉,就见火焰炽烈升腾,火星四溅。
数名学徒一伍,用大铁锤轮番在铁毡上捶打火红的粗胚,然后用铁钳子将经过多次锻造后,形成的精胚放入老师傅身边的火炉中,最后成型的工序都是一些老师傅完成。
因为各个工匠的习惯不同,工坊内形成十余个小的锻造队伍,互不统属,各自锻造。
火炉的映照得工匠们满面的红光,随着每次锤击,汉水也不住流淌。
即便西北的秋天来得早,这工坊中也是闷热异常,工匠们不时用搭在肩膀上的汗巾擦汗。
刘彻看了一会,抬手招来司丞徐承恩,
“现在锻造兵器工坊的匠人几何?锻造兵甲几何?”
进了锻造工坊后,徐承恩的额头就不住冒汗,也不知道是热的还是吓的,他又不敢擦。
因为徐承恩低头跟着汗水流到鼻尖,滴滴答地流到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