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黄叶地(1 / 2)
韩琦和苏洵两人骑着马,一起走向前面的行营。看着寂静无声的京兆府的街道,二人也就没有打破这里的宁静。两人骑着马,不紧不慢的走在京兆府的街道上面,只在身后几许跟着一群长长的卫队。
就在韩琦与苏洵在一起走在街道上的时候,城门外的十万大军也已经开始搭营休息。
苏洵和韩琦走到京兆府的中心位置,一座巨大的衙门映在眼前。原来这个衙门是原先唐朝时候的兵部衙门,现在改成了大宋的西北行营。一般这几年为了对抗西夏的袭扰,赵祯一般在此布置了一名枢密副使,以统御整个西北战事。
韩琦本就当上了枢密副使,兼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自己今天晚上就在此度过一夜也并没有什么的不妥,然而就在自己想到城外的十万大军的时候,殊不知在数百里外的西夏国都兴庆府外一支数千人的皇家禁卫军护送着数十名王公大臣以及西夏皇帝李元昊走出了兴庆府。
回到京兆府内,这里在秦代的时候就被定为国都,作为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指挥中枢,在天下九鼎归于大秦之后,这里就被冠以国都。汉代刘邦将国都迁到咸阳旁边,听从了汉代初代丞相萧何的建议,取新都名为“长安”,寓意天下长治久安。此后两百多年,这里见证了秦皇汉武的文韬武略,这里一直都是整个天下最发达的象征。
时间来到了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刘秀在光复汉代之后,就径直在洛阳建立了新的都城,从此以后,洛阳一般就是作为东汉以及后面数个王朝的都城都设立在了洛阳。直到隋唐时期,这长安才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韩琦无法想象长安城在大唐的时候到底有着多么的繁华,他也不知道这大唐的长安与大宋的汴梁相比到底是怎么样的。他只能从李白的诗词了解到那“绿杨不自持,从风欲倾倒。”。
“韩大人,不了解这长安为什么会在夜晚还是这么的安静吧。”苏洵看着一脸思索的韩琦并且向他问道。
“我在思索李白的长安,是如此的绚丽多彩,奈何安禄山不懂得这天下最美的地方,直至现在,原来作为整个天下最为繁华富庶的地方,现在却是一片宁静,虽然这里繁华早已不复当年了,但是这里曾经极盛一时,它的名字将会照耀着华夏大地千载万载。”韩琦说道。
“我想大人应该也知道这里为什么在晚上就这样的安静吧。”苏洵问向韩琦。
“哦,你来说一说吧,我对这倒是不甚了解。”韩琦则是对此表现的很有兴趣的样子。
“是,大人,下官就直言了。大唐的规矩与着我大宋的规矩有着很多的不一样,比如在唐朝的时候,每到一天晚上,只要过了时间,整个京兆府的衙门就会派人进行宵禁。人们在每天夜晚的时候,只要一到宵禁,街面上面就没有人了。由于唐朝的时候这个规矩被执行了两百多年,所以直至现在,长安城里人还是那么样子的执行着宵禁政策,只要每天晚上到了时候,就会全部关门闭户,所有的人闭门不出。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长安城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寂静的情景了。”苏洵说道。
“那么就让这长安城保持着这一份安静吧,我希望等到十年以后,或者是二十年以后来到这长安还是可以看见这么的景象。明月当空照,苦乐随风飘。幽静思佳人,万里戎马绕。这样的生活,才算完美啊,要不你我七十岁至仕之后就到这长安城里面买一间宅子,就此度过余生吧。”韩琦对着苏洵说道。
“下官怎敢与大人相提并论?”苏洵谦谨的说道。
走着走着,两人便走到了京兆府的行营处,两人一齐走进了这京兆府的行营衙门。走进行营衙门以后,韩琦与苏洵走进房屋,就在此时,一名官员来报。
“有着何事?”苏洵问着刚刚进来汇报的官员。
“启禀大人,就在刚刚,京兆府府尹大人命在下安排韩大人住往我城的官驿之中,在哪里有着上好的厢房,是专门用于接待从京城里面到来的贵客。”官员说道。
“你告诉府尹大人,他的心意我领了,我就住在行营的衙门里面吧。”韩琦对着前来送信的官员说道。
官员退下之后,这时韩琦对着一旁的苏洵说道:“我认为现在我们大宋有很多的问题啊,你看看京兆府的府尹,为了巴结来自于京城的官员,就专门准备了特质的官驿,用于接待。”
“大人啊,这是从开国之初便已存在的了,并不是府尹大人专门为了你所准备的,大人尽可以放心。”苏洵在一旁说道。
“那我也不去。”韩琦转身走进房中。
苏洵则是愣在了原地,随后摇了摇头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天还在没有亮,延州大营今天却是热闹了起来,就在之前救下的孕妇很可能就在今天就生孩子了。狄青旁边的帐篷里却是灯火通明,两个老婆婆忙活了一个晚上,早已经精疲力竭。孕妇的吼叫,让范仲淹和包拯也起身到了帐篷外面。虽然二位大人没有说什么,但是从那欣慰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对狄青的这种做法已经做出了充分的肯定。
孕妇虽然现在十分的痛苦,但是想到自己同马元奇的点点滴滴,就不得不再努力一把,自己绝对要让自己和马元奇的骨肉存活在这世界上面,马家绝对不能断后。
就在自己再一次的努力之下,满头的大汗如同雨一样的淋下来,整个枕头上面都全部被她的汗水给浸湿了。现在用手扭一下那个枕头,可以拧出来数斗的汗水。
就在这时间,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喊叫,孩子已经呱呱落地。产婆高兴地从帐篷里面跑出来了,兴高采烈的对着狄青说道:“狄将军啊,道喜啊,道喜啊。是个男孩,是个男孩,这是个大胖小子,这是一个大胖小子。”
范仲淹和包拯互相看了一眼之后,包拯也点了点头。
狄青此时亦是十分的高兴,不过他的高兴并没有在自己的脸上写下过于浮夸的表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让人看见会有着一种不可言喻的微笑,这种愉悦的心情大概率来自于在战后纷飞的前线,还可以看见新一代人的诞生,此时,就站在周围的卫兵,以及各个将军,包括包拯和和范仲淹都在此刻觉着这里是如此的美好。
“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对母子,绝对不能让他们挨冻挨饿,一定要确保母子平安。”狄青朝着产婆说道。
“大人,我会的,我会的,你们要不要见一见这个孩子。”产婆问向范仲淹,狄青和包拯。
“哦,我们看看。”范仲淹左右看看狄青和包拯说道。
三人一起走进帐篷外面,里面则是用一块幕布给隔了起来。孩子被另一名产婆给抱着,孩子的母亲看向孩子此时却心有千言万语,但是什么话也没有说出来。看着众位大人走进帐篷看向这个孩子,母亲最后一口的力气,就在此时被用完了,随后晕在了床上。
狄青看向一旁已经昏迷的孕妇不禁大惊,然而就在产婆向他说这仅仅只是晕倒了,狄青将自己悬着的那一颗心给放了下来。
就在这时,外面的公鸡已经叫了起来,慢慢的外面的太阳已经逐渐升了起来。
此时在不远的宋夏边境上面,昨天晚上从兴庆府出发的两千多名御林军已经护送着李元昊以及一众的王公大臣来到了西夏大营的所在之地。
走进大营,众人迎着朝霞全体跪拜在李元昊的身前。十万大军已经到了。李元昊看着归在自己身前数十名迎接自己的将领,心中不惜想起了自己曾经击败了回纥,自己曾经击败了吐蕃,自己曾经击败过大宋,自己在以后还要击败辽国。为了西夏能够立国,为了西夏能够生存,也为了那数百万各族的民众自己这一次必须要放手一搏,自己这一次一定要击败韩琦和范仲淹。
李元昊走到自己的点将台上面,一座黄金铸造的龙椅赫然立于身后的一块巨大的屏风前面。李元昊坐上此龙椅,随后就在周围的一个随行的宦官说道:“众位大人,众位将军,请大家全体移步至这点将台上面。
杨守素为首的文官,野利乞遇为首的武将纷纷走上点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