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学医术(1 / 2)
天气渐渐地冷了,乐琪也已经快学完千字文了,外公曾对先生说过,给乐琪教些女孩子该读的书,比如女戒,女训之类的,但是先生却没教,甚至都不提这类的教学,也许在先生看来,乐琪根本不是个安受良家熏陶的闺阁女子,倒像是虎气生生的男娃儿。他不知道在现代是男女平等的思想,女子享受的是跟男子同样的教育。但是先生慧眼独具,对乐琪的教育不拘一格,他觉得乐琪思维聪慧不同于常人,直接给乐琪啃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书籍了,这个另类思想的古人先生,对乐琪倒是非常人一般的疼惜之情了。
冬天的风是最恼人的,卷起沙子迷人眼睛不说,忽地一阵,忽地一阵如同饿狼猛豹呼啸而来,吹得残留在枝头上的叶子簌簌发抖,生怕一不小心抓不住树枝就被卷走得无影无踪。
天气冷,病客有时候多,有时候不多,这天半晌时候来了一位先生的故知,先生在茶室处接待他,乐琪帮忙烧水送茶,按理说徒儿是不打扰先生会客,但是乐琪听到客人和先生说道,当朝两位圣上和皇后、众多嫔妃、帝姬、大臣、宫娥等被掳去北地五国城,至今回不来了。
乐琪也常在街头市尾听到的人们议论,有时候问先生,先生也说起过当朝事件,只是他也是道听途说情况不详,只是叹息。
读过的历史课本上就有记载北宋灭亡的事件,乐琪平常并不关心历史,也只是为了考试才背诵复习提纲之类的,并且中国历史那么多的朝代,只有清朝的电视剧看得最多,也最熟悉。
对于宋朝的认识最多仅仅限于宋词和一些大文豪的名字,如苏轼,王安石等,读诗词也是为了应付考试,也没认真的去理会诗词的精妙之处,总之来说,宋朝在她脑海里的影像寥寥无几。
现在自己到了宋朝,得好好听听古代这种方式的新闻传播。
她就在旁边倾听,先生也没干涉她,古代没有那么灵通的信息,大都是口口相传某些社会轶事和新闻消息。
在这个边缘的、天之涯海之角的地方,一个小小的乌贼镇聚集农民街头交流的地方,几乎都听不到外界的消息,只有街上张贴的告示才是州府传达的信息,但是乐琪却极少看到告示张贴在街上的告示榜上,这小小的村镇,在皇朝动乱中已经被州府县衙给遗忘,甚至某些小道消息传来已经是几个月前或者半年前的消息了。
客人说了很多关于他知道的朝廷消息,如:朝廷被掳去多少金银财宝,皇宫贵族和宫女歌女等,因为不堪“牵羊礼”的侮辱死了皇后和很多后宫、贵族女子等。
客人说道:“五月初一日,康王于应天府登基,改国号为建炎元年。”
乐琪这才想起原来当时先生为啥没告诉她这一年情况的详细,原来在动乱的年代,靖康之耻的年代,皇帝都被掳走了,远离皇都的百姓在局势不安中生活也是忐忑不安的心,但是生存是自然延续的安分守己,该咋活就咋活,这彭姥县的小村镇,生活依旧在安宁中有条不紊。
侃侃而谈的客人,乐琪听得非常认真,像是小时候听爷爷讲的故事一样,当然她也想知道自己在这个宋朝的年代,究竟是属于哪年哪月的,可是,尽管知道了她来的这一年是靖康耻年,尽管也听闻了客人说的朝廷的小道消息,但是对乐琪来说这是历史年代,故事听过了也就像风吹过了一样,并未放在心上,她最关心的是,自己如何把书念好,如何学习医术,对于医术倒是越来越感兴趣了。
乐琪已经磨合了古代简朴的生活,越来越是融洽。
刮过了一天一夜的北风后,天气格外的晴朗,午后,先生又带他们去山上挖草药根了。
乐琪在这些时间来蒙先生的教诲学了不少的古代文字,许多在现代不曾学过的文字含义也渐渐的领会深刻,先期被自己笑话的从幼儿园开始学习,可转眼就学医术,仿佛突然升级到高中,大学的级别,并且是自己在现代毫无半点基础的中医学知识,顿时感到了压力和忙碌。
天气冷了,海边大岩石那里也不去玩了,外公也更忙了,冬季是办婚事最多的季节,到处有人请去做厨。
先生的医馆营业是在每天早上,因为大都为年老体衰病症,村民看病大都是早上来,是这里村民有这个习惯,觉得早上看病好得快。
乐琪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古代生活,尽管先生医术高超,妙手回春,她并没有觉得古代来看病的病人非常多,不像现代的医院,排个队挂个号都需要一大堆的时间。
先生午饭后一般都是和徒弟出去采集草药,或者在住家的地方制作药丸药膏之类的劳作,或者有不能移动的病家来约请上门看病的,都安排在下午的时间,只要有急病的病人来找,先生会丢掉手中任何忙的事,飞快赶去医馆。
乐琪自从看了医书,先生就带着她一起参与辨认药材采集制作的工作。
先生有几个女儿均已出嫁生子,并无入赘上门女婿,家里只有师娘住家照顾先生的饮食起居,大徒弟杜成仲家住医馆附近,在自己家吃饭后就来店里值班守候,杜成仲资质不高,学医少了灵活变通的天赋,但有比较踏实认真的性格,先生就安排他药堂内算账抓药。
连生是先生外县的一位朋友介绍来学徒的,就住先生家里,帮衬着打理着家里的一切。连生聪明机敏,跟着先生磨药制药,外伤包扎敷药等技术已是学得滚瓜烂熟。
先生年轻时候原是本县秀才,屡次高试不中,就失去了再考的信心,转头就去学了医术,渐渐地在方圆之地有了名气,乐琪想:怪不得先生博古论今,满腹经纶,原是秀才出身,见识就是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