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六章 立志(1 / 1)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17岁的***在离开家乡之际写给父亲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立志走出家乡去实现更大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作者不创造一番事业誓不还乡的抱负与志向。一个立志于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人没有敏捷的文思是不行的,赵铁锤决心以***为榜样做一个文思敏捷思想清澈的有作为的人。他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适合时代发展的真正敏捷的文思,要学会和掌握把自己清纯的思想通过简练实用的文字完美表达出来这项技能。
为社会做大贡献就需要有大智慧,而大智慧是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获得的,有些是书本上的知识,有些是实践中的知识。那种坐而论道获取知识的做法是最不可取的,那种一味横冲直撞摒弃书本知识的做法也是可笑的。***说的好:“不但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还要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学习的目的就是将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规律。但凡有志向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做出一番事业的人,必须提前认知并晓得这个规律,否则的话你的所谓的志向也不过是水中捞月一场空。
少年时代、青年时代是向书本学习的黄金时节,一个人在自己的这两个时代记忆力好、领悟力强,头脑中能够储存大量的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也有弊端,如果只靠自己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而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引导,那学习效果也不会太好,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自己的社会经验少、分辨能力差会导致弃学厌学的迹象,赵铁锤现在的学习状态就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着。其实向书本学习,也就是在间接地向社会实践学习,毕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是对前人成功经验的总结。一个有志于在社会有所作为的人,可以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从中领悟到社会实践的基本特点,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基,打下社会实践也不都是“阳春三月,也有狂风暴雨”的心理烙印。所谓社会实践,就是形形色色的人互相之间打交道的公共场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在本能的演绎着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每一个人都是演技出众的演员,他们沉醉其中尽情演绎着风格迥异的处世技巧,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完美表演从社会索取更丰厚的报酬、更幸福的生活。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击碎了大多数人向往幸福的美梦,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幸福的,在通往人生幸福的道路上竞争也是激烈残酷的。竞争成功的人获得幸福,竞争失败的人获得眼泪,这就是每一个人都回避不了的残酷的社会现实。
人生就是一张考试卷,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上面用七彩的笔回答着自己所理解的问题答案,当你走向生命终点的那一刻就是考试结束铃响交卷的时刻。最终成绩如何,命运之神在你生命的尽头会给出你的考试成绩的。要想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要想使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我们都要努力打好这份人生的考试卷。单调、平凡、枯燥、乏味的生活也是过,丰富、伟大、隽永、精彩的生活也是过,我们为什么不去争取过上更好的生活呢?既然确定了目标就要立志实施,这是最终获得成功的前提。记得战国时期楚国的李斯在不得志的时候,他曾羡慕过粮仓里的老鼠。他为了也能像粮仓里的老鼠一样儿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他孤注一掷地来到了秦国,为了他这个有点儿可笑的志向开启了自己人生当中的社会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李斯最终成为了秦国的丞相,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当初那个“要做一只粮仓中最肥大、最壮硕的老鼠”的志向;韩国的韩非因口痴经常受到国人的讥笑,他立志要“独坐书房,苦读万卷书”,终于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其实世间没有办不到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你能否真心去做。如果一个人总把自己闭锁在书房里,皱眉闭目苦读圣贤书,即使你原本是一块很好的璞玉,也会读成一个酸气十足毫无用处的书呆子的。一辈子不出匣的宝玉,谁又能看到它那光彩夺目、摄人心魄的神韵呢?生活中值得学习的东西不只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有许许多多实实在在更有价值的实践知识,这才是学习的真谛。
也应该到了和往事干杯的时候了,珍惜自己的黄金岁月吧!珍惜自己的青春吧!珍惜一切属于你应该得到的机缘吧!大胆!大胆!再大胆!把你自己想要获得的美好的愿景全部实现,即使不能完全如愿,你也要自豪地对天空朗声长啸:“我,青春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