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知音一人足矣(1 / 2)
工厂里对这一个好消息反应十分迅速,负责宣传的科室马上派人到街上刷标语,播音员在大喇叭里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播出这条好消息。
而且宣传科的贾科长还来请王卫东晚上到电视台录制新闻节目向厂里全体职工家属播出这条好消息。
到现在为止,王卫东更深刻的认识到收购这家国有工厂的众多棘手问题。
由于远征机械厂处在大山里面与世隔绝,所以这家只有3名职工的工厂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不仅有自己的学校托儿所医院,甚至还有一家小型的电视台。
当初工厂花费几十万购买微波接受设备把接收来的信号在转播出去满足全场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更不要说工厂机关里宣传工会等等闲杂部门养着一大批闲人。
而这些人在向阳电子里是根本就不需要的,让他们到生产线上去干活难度非常高,一些人可能从开始工作就做机关从来没有从事过生产。
不过现在王卫东还顾不上这些,他要抓紧在厂里布置生产任务,生产啤酒发酵罐和清酒罐。
发酵罐和清酒罐在结构上并不复杂,两层不锈钢套层中间加一层聚氨酯的保温层,上部是圆筒型,底部是锥形,在锥形里面安装搅拌和制冷装置。
麦芽汁和啤酒酵输送到罐体里进行长时间的发酵产生啤酒。
为了表示对这项生产任务的重视,工厂里把所有的技术力量都找来了,包括工厂已经退休的几名老工程师,从5年代到8年代的大学生济济一堂。
这些本来设计和生产火炮的工程师对着图纸研究起啤酒罐相关的结构和生产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一个身高只有1米5多的老人,他就是工厂已经退休的总工程师魏工。魏工是5年代毕业于哈军工的大学生,6年代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这个山沟里的军工厂,见证了整个工厂从繁荣到衰落的全过程。
魏工现在身高只有1米5多,并不是因为他长得矮,而是因为他有非常明显的罗圈腿,在这个大山沟里,几十年生活在这个阴冷潮湿的环境中,魏工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两条腿中间的缝隙有两个拳头那么宽。
魏工看着图纸说道:“我觉得就我们工厂现在的生产能力来说,生产这种啤酒罐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注意的就是储酒罐的内壁一定要光滑,管路的弯角处也要注意,让液体流入和流出比较顺畅,不容易堵塞。
其他几十个老老少少的技术人员也在一旁点头,对他们来说储酒罐内部的光滑根本就不算什么,生产火炮刻画炮管内的膛线然后处理炮管内部管壁比这复杂多了。
“不锈钢钢板和聚氨酯泡沫板半个月之内就会运到,然后我们就开始生产。”王卫东说道。
开完生产会议以后,王卫东亲自送魏工回家。
两条腿严重弯曲的老人走路蹒跚,根本就走不快。
“这几十个储酒罐几个月就生产完了,以后还能干什么?”魏工问道。
“我们向阳电子还要在全国其他几个地方布点建设大型啤酒厂,像这样的储酒罐要生产几百个,需要生产两三年!”王卫东答道。
听见王卫东这种回答,魏工很不满意。
“即使像你说的这样,能够生产两三年,这还不是打游击吗?”魏工说道。
”这里的工厂实在太偏远了,将来我把工厂里的工人全部迁走,到那些新建成的啤酒厂里去工作。”王卫东说道。
“厂子偏远不是根本问题!国外那么多先进国家世界有名的大工厂很多也没有设在大城市里,但是一样不影响他们的生产和销售。”魏工说道。
他突然抬举手指向远处的山坡,黑夜里周围的群山都是黑乎乎的,只能看清楚一个剪影。
“就在那片山坡上有十几座坟,那些都是在6年代响应国家号召来这里建厂时炸山开路,开砸硐室牺牲在这里的。当初国家为了建设这个工厂投入了多少?几千名工人付出了多大的血汗?到最后就这么放弃了,实在是太可惜了!”魏工叹息的说道。
王卫东把魏工送到家门口,魏工突然转头对王卫东说道:“当初工厂被收购的时候进行物资盘点没有找我和其他一些建厂时就在这里的老工人,当初建设工厂的时候在这附近挖了几个大山洞,准备将来发生战争的时候把整个工厂搬进山洞,有很多战备储备物资也保存在山洞里。很多山洞里的仓库很隐蔽,不知道当初他们清查的是不是清楚和彻底。王卫东同志,我建议你这几天就带人进入山洞重新清查一遍。那些特种材料你们也用不上,如果你们私自占有将来被发现那就是大问题!”
看着老人慢慢的走回家里,王卫东想了很久。
三天后的晚上,宋宇躺在渝城市一家宾馆的床上正在呼呼大睡。
他之所以从足球训练基地搬到渝城市宾馆里下榻,一个原因是为了方便与市里沟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现在实在不想和那些球员呆在一起,眼不见心不烦。
他正在呼呼大睡的时候,突然一只大手死死的按在他嘴巴上!
宋宇立刻惊醒他刚想挣扎却发现两只胳膊和两条腿也被人死死按住。
黑暗中,宋宇睁开眼睛模模糊糊的看见有五六个人站在床周围。
“格老子的,跑到我们这里抢饭吃!识相的今天就给我滚蛋,否则老子就让你好看!”黑暗中一个人用低层的声音说道。
宋宇奋力的挣扎,可是怎么也摆脱不了按住他大腿和胳膊的几只手。
“不要白费力气了,强龙不压地头蛇!你的底细我们都知道,既然今天晚上来了就说明我们根本就不怕你!天亮以后赶紧滚!”那个人接着说道。
随后他缓缓地松开手,五六个人慢慢退出房间关上了门。
宋宇喘息了半天才缓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