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赏罚分明(2 / 2)
酒钱他肯定没有,估计萧绍瑜那也要不来。
若不强势,中兵闹起来,他那五万钱可就吹了,这是坚决不能容忍的。
带兵不易啊,这些年老爹是怎么挺过来的呢?
触景生情,他想到了常年带兵的范雍。
中兵皆出自范氏,范伯勋的话是相当有分量的,众人尽管有少许怨言,也不敢再讨酒钱了。
只是士气难免受挫,他们自己都预感到这个月的军饷无望了。
这时,萧绍瑜来到了印刷营帐。
三日印刷十万本,他自知难度不小,遂专程过来给中兵鼓劲。
刚刚范进、范彰的讨赏,范伯勋的强势回应,他都听到了。
在他看来,两方都没有错。
一线带兵的队长,不为手下弟兄争取合理的报酬,兵肯定是不好带的。
如此繁重的印刷任务,放在战时就是充当敢死队。
光有罚,没有赏,肯定是打不了胜仗的。
直接对他负责的范伯勋,手中没有财权,不轻易许诺,则是在维护他的利益。
“弟兄们,本王知道印刷任务是艰巨的,但本王更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是你们不能克服的。”
走到中兵中间,萧绍瑜开始派送心灵鸡汤。
效果多少还是有一些的,毕竟是主子的信任嘛。
然仅凭此三言两语,便想化解中兵心中的怨言,那也是想多了。
“这里就是战场,完不成任务就等同于打败仗,打了败仗就要受罚,这是本王的规矩。”
有了萧绍瑜的力挺,范伯勋的腰杆挺得笔直,神气得很。
只能说领导的肯定,对于部将太重要了。
估计这会儿让他单骑冲击魏军大营,他都会毫不迟疑。
冲进魏军大营之后,四顾皆敌,他肯定后悔,却是为时已晚。
力挺了范伯勋,中兵方面也不能没有表示,萧绍瑜话锋一转:
“有罚必有赏,这也是本王的规矩。
按时保质完成任务,每人赏一百钱!”
赏格一下,中兵顿时喜笑颜开,皆呼:
“谢殿下赏!”
其实,一百钱并不少,中兵也不傻。
按现行军饷,中兵每人每年粮十二石,每月便是一石,市价一石粮则折钱一千钱。
如此,一百钱大致相当于三日军饷。
也就是说,这三日日夜赶工,他们实际上是享受双薪的。
而且萧绍瑜暂定的中兵年俸十二石,是略高于南梁朝廷募兵年俸的。
其中原因,除了南梁财政疲弱外,还有通货膨胀的因素。
一石粮折钱一千钱,换算成后世价格相当于每斤8元略多,这个价格是很高的。
毕竟南梁尚无粮食精加工,品牌效应等成本增加项目。
粮价的制定主要是在收购价格基础上,加上粮商的成本与获利部分。
一般封建社会和平时期,一石粮多仅折钱三、四百钱。
单以粮价估算,处于南北对峙中的南梁,通货膨胀水平大致是和平时期的三倍。
正是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萧绍瑜才有意提高中兵年俸。
将年俸标准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则要等到他开始治理济阴之后。
毕竟优待士兵,也要充分考虑济阴的实际财政情况,他不能作出超出实力的承诺。
“原来,殿下待我不薄啊,真是亲得不能再亲的表哥。”
想到自己独享五万钱,是中兵赏赐总和的五倍,范伯勋终于彻底认识到萧绍瑜对他的好了。
不比不知道,对比才能产生美。
《梁书·武帝纪》载曰:
帝厚赏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