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朱元璋的本心(1 / 2)
只是朱元璋知道太子是想当然耳。
因为儒家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生产方式。儒家这一套体系,由周代发展,一直到现在,几乎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共识了。
这才是最强大的地方。
什么样的敌人是最可怕?
看不见摸不着打不死的敌人是最可怕的?
而儒家就是这样的敌人,人不能杀死思想。
不要看何夕弄死了不少士大夫,好几个大儒都死了。但问题是,这就算完了吗?不客气的话,即便是朱元璋现在将宋濂的弟子,有一个算一个,全部给杀光。但是不出十几年,一群新大儒,会重新出现,他们的政治意见,与方孝孺等人或许有差别,但整体上,不会有多少变化。
但是朱元璋的寿命有限,太子的寿命也有限。
怎么可能缓缓为之,那是等着将来反噬。
但是朱元璋的犹豫,其实并不仅仅是太子方案不可行。
也有何夕的方案,亦不可行。
何夕自己都没有感觉到,他其实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的极限。已经很难更进一步了。
原因有多方面的。
最大的问题是,商人没有独立意志,或者说中国商人做附庸做惯了,根本没有独立为自己争取利益的习惯。或许将来会有这种习惯,但是最少现在是没有的。
即便明清所谓的商帮,看上去是他们支持了很多政治人物,但本质上,这种支持是依附。真正决定权,在这些政治人物手中,而不在这些商人手中。
这些商人要服从政治人物的政治利益,而不是政治人物要服从商人们的商业利益。
这是本质的不同。
对于勋贵们来说,钱从来不重要。何夕用商业利益拉拢他。除却少部分,其实并不会真心支持何夕。只是何夕有朱元璋的支持,他们不敢得罪而已。
朱元璋对何夕未来的判断,最有可能。是他死后,方孝孺等人联合勋贵,废除何夕一些激进的手段,限制封锁技术发展,限制先进技术使用范围,并将何夕带来的先进技术由几家勋贵独自掌管。
如此一来,就消化了何夕带来先进技术对儒家秩序的冲击。只需对儒学进行小小的补丁,一切都可以恢复儒家心中原来的样子,上下尊卑,各安其分。
中国之所以没有发展出工业革命,从来不是技术的问题。
而今儒家所主导的,以农业为根本,以仁为理念,超稳定的政治结构,根本不允许,大量人口脱离土地。这会被儒家视为对统治的威胁,一个农民兼顾一些手工业,甚至手工业所得的利润,已经超过了农业的利润,但是在儒家看来,这是允许的。
苏州,江南很多地方,所谓男耕女织,本质上就是这样的。33
但是如果放弃土地,纯以工人的身份,大规模聚集生产,那就不行。因为那是朝廷统治的隐患。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就儒家的政治理念。
尽可能减少非农业人口数量,但是中国古代农业冠绝天下,早就不是这样了。已经有了大量的农业剩余,有人做过计算,在明代一个农夫所生产的粮食,大概能够供给九个人吃。
明代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其实也是这种状况的反应。
但是儒家对于种植经济作物是支持的。对于,大规模工商业经营是反对,这种反对几乎不存在任何文献之中。但是并不需要文献。因为在地方上,知县知府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
教化与劝农是地方官的重要职能。而地方有一个地方聚集了很多闲杂人等,不种粮食,听说很赚钱。但是赚的钱,又不是地方官的。即便是,这种经营规模,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而工业生产从来是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如果规模不够大,技术上没有突破的情况,甚至比不上手工业有效率。
既然不赚钱,又麻烦,商人的选择也就可想而知了。宁可支持手工业,也不会想开设大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