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教学相长(2 / 2)
让何夕也为之动容。
都是朱雄英从学生那里听到是,关于父辈祖辈的故事。没有什么叙事技巧,也没有什么转折,有的只是令人窒息的真实。
学校是管食宿的。发给学生粮票。但是很多学生都将粮票送回家中,自己想办法赚钱,甚至去码头上扛活,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甚至坦言,自己来上学,就是为了这几张补贴的粮票。
但是他却是学习最刻苦的。
并不是他不知道知识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他承担的不是他一个人的命运。而今一家人命运,他将这些粮票留下来,固然衣食无忧,但是家中的弟妹就要挨饿了。而小孩子是最脆弱的。
一个不好,就夭折了。
他家里兄弟好几个人,活下来成年的只有他一个。他不希望自己的弟妹活不到长大。宁肯自己熬死了也要将这些东西让给弟妹。毕竟他现在死了,活得也算比其他几个兄弟活的时间长了。
有的人是从阿纳出军中归降的,说起数年前的一个冬天,那个时候,他还是一家人,有父亲母亲,还有几个兄弟。但是一场大雪之后,有人将他从雪堆里面刨了出来,他活了。他的一家人都永远埋在雪堆里了。
还有的人说元末乱世的,他家本来是大户人家,被各方人马找上门来,灭了满门。父亲被亲信家人护送出来。
有人讲乱世之中,如何易子而食。
乱兵劫掠的惨状。百姓慌乱出逃,在田野之中无数栖身,辽东的冬天来了,无数人都葬身雪中,第二年春天的时候,才看见无数尸体,每一个人都保持自己最后的样子。
可怜又可怖。
朱雄英越说越觉得难受,随即放下了筷子,说道:“姑父,我从小就知道民生多艰,但是老师们从来没有告诉我,民生艰难到这个地步。他们只是告诉我,修身养性,行正道,怀仁义,这天下必大治。暗示皇祖父杀戮过重。我之前也想过,但是而今再看,行正道?何为正道?怀仁义,何为仁义?皇祖父杀戮虽重,但是重过黎民之凄惨吗?”
农学是一个窗户。
田里能产出多少?够几口人吃饱。一家几口人,拥有的土地少于几亩,就不足以维持家庭开支,必须找另外的活计。灾年粮食减产。减产到什么程度,还能让人活下去,减产到多少,必须卖儿卖女。大灾几年,就是全家死绝的下场。
这些情况,在此之前,朱雄英是没有概念的。
但是而今有了。
朱元璋从小就教育过朱雄英爱护百姓,体谅百姓艰难。但是朱雄英从来没有吃过苦,根本不知道底层百姓是如何在生死线上挣扎的。而朱元璋的一些讲解,也很难让从小没有怎么吃过苦的皇家子弟感受到这一切的。
而今在这里,朱雄英感受到了。
也正因为这些情况,朱雄英才发现世界似乎与他那些老师们所讲的不一样。有多少粮食能养活多少人,是硬标准,不会因为你是君子,就可以少吃几口,或者说你是小人,就可以多吃几口了。
何夕没有回答朱雄英,而是眼神有些复杂的看着朱雄英说道:“殿下,你长大了。”
此刻的何夕不敢再拿朱雄英当做小孩子了。
皇家的子弟都早熟。
只是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民间疾苦,这种早熟在何夕看来,更多是一种轻浮。浮在宫廷阴谋权谋政治之中。好像天下之间,也就是宫廷之中一些算计与勾搭了。
其他的东西,他们根本不知道?也没有经历过。更不能去理解。
而今朱雄英却不一样了。
不敢说朱雄英真正能与底层百姓共情,说一句不客气话,虽然何夕已经将营口大学堂的门槛放得很低,但是问题是真正的底层百姓,还是没有资格登上这个门槛。
真正的底层百姓是没有能力学习识字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朱雄英对底层百姓的疾苦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就已经杜绝了朱雄英成为一个何不食肉糜的昏君。在很多事情上,不至于被下面的官僚随意戏弄了。
这一点就很好。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