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战争与粮食贸易(1 / 2)
收拢蕃人部落,对于楚国来说,不过是随手之事。
区区一百三十万蕃人,户口还不及大楚随便一郡,想要将其安置下来,简直不要太简单。
如今已经是神武二十五年,距离陆渊统一扬州,建号称帝,已过去了足足十三载。
十三年的和平岁月,让楚国彻底摆脱了原先乱世的影响,各地不仅户口大兴,钱粮丰盛。
随着对地方开发的深入,无数的物产商品,也接连涌现出来。
按照户部最新统计,截止到今年秋,楚国直辖十郡的在籍人口,已经超过四千五百余万人。
其中西川郡有四百万人,汉中郡四百万人,河谷郡一百一十万人,黔中郡一百六十万人,襄阳郡六百万人,洞庭郡七百万人,豫章郡八百万人,临海郡六百万人,广陵郡四百万人,建安郡二百六十万人。
仅从这些数字就能看得出来,这十几年下来,楚国北境靠近中州的那些郡县,人口数量基本都来了一个飞跃。
洞庭、汉中二郡人口翻了一倍,襄阳郡翻了两倍,其它西川、豫章、临海、广陵等郡,人口也各自增加了一百多万。
之所以能增加如此多的人口,自然是要归功于楚国这十几年来,失志不渝的移民工程了。
裁撤了岭南的九真、通海、郁林、南海四郡,楚国向北方沿着长江的诸郡,迁徙了六百万人。
收降了西凉国,又向沿江诸郡,迁徙了三百万人。
这段时间蕃人内附,又迁移了一百三十余万人。
光是这些从各地迁徙的人口加起来,便超过了一千万人。
再加上十几年的休养生息,百姓生聚,各郡府县也迎来了人口的大爆发。
于是也就有了扬州一统之后,十三年间,楚国户口增加近千万人的盛况。
所以相较于楚国四千五百余万的人口,区区百余万人的蕃人,是真的不多。
这点人拆分一下,撒到楚国各个府县,连个浪花都翻不出来,不用个十年就能消化干净。
至于供养这些移民所需的钱粮,在沿江诸郡得到了充分开发之后,西川、江汉、洞庭、彭蠡等产粮地,彻底爆发出了潜力。
如今楚国上下开垦的良田,已有五亿余亩,每年粮食产量高达四亿石,按照当下平均一人一年需食五石粮来计算,楚国每年产的粮食足够养活八千万人。
哪怕过去耗量较多的军队口粮,以及供养各类牲畜战马的消耗,楚国多余的粮食,也可养活七千万人。
眼下楚国才四千五百万人罢了,口粮还多出了两千五百万人的份额。
别说养个百余万移民,就是再来个千万,楚国也养得起。
事实上,随着各大产粮平原的深入开发,楚国粮食产量年年暴增之后,各地修建的粮仓已经全都堆得爆满。
为了解决这些多出的粮食,陆渊先是开始的时候下令各郡修建常平仓,每仓都可囤粮五百万石,但没过两年就都屯满了。
然后又下令修建府级常平仓,每仓可囤粮百万石,结果又没几年都满了。
后面又修建县级的常平仓,每仓囤粮二十万石,结果前几年,这些县级的粮仓也屯满了。
楚国郡府县三级常平仓,迄今为止,囤粮已高达三亿五千万石,足可供应千万大军征战三年所需。
但就算如此,每年新收的粮食,依旧有大量无法消化。
各地的常平仓,往往囤的旧粮还没吃完,新粮就已堆在仓库外面发烂。
近两年,为了解决这些粮食产量过剩的问题,陆渊甚至不得不主动派出使者,去往魏梁两国,和他们商讨展开粮食贸易的事情。
是的,就是魏梁两国,周国已经不存在了。
经过魏国的不断入侵攻打,还有楚国常年在南境地区的骚扰,周国终于被持续近二十年的战争,给拖的不堪重负。
在接连丢了关内、南阳、襄阳诸郡后,只剩下一个河南郡的周国民生疲惫,哪怕有梁国的帮助扶持,也再难以维持不下战争。
五年前,就被魏人兵入河阴,攻破了东迁后的都城,彻底灭亡国祚。
灭亡时,周人举国只剩下百余万口,兵马不足五万,先天宗师更是只剩三人,可以说血都流尽了。
而在这场灭周战争中,魏人的收获也极大。
不仅拿下了周国原先的国都关内郡,还一举夺取了属于中州的河南、南阳二郡,可以说已经在这场九州大劫中,拿到了上船门票。
以后不管如何,只要能保住这二郡,卫国一个国祚还是能够留下来的。
楚国这边,则只是夺取了处于汉水之北的周国襄阳郡三府,把襄阳一郡十府的疆域彻底完善。
之所以收获如此之少,主要还是陆渊考虑到未来中州变局战事,必然会愈来愈发剧烈残酷。
此时贸然入场,只会引起魏梁二国的警惕,将两国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把楚国拖入战争的漩涡。
那样的话,可就是一场灾难了。
不见像周国这等雍州霸主,不也因为连续不断的战事,给消磨的精疲力尽,短短二十年内就被灭亡了吗?
这可是继宁国之后,九州第二位出局的霸主之国啊。
江北战事如此之残酷,死伤如此之惨重,自然让陆渊心有忌惮,不愿这么早早入场,把宝贵的力量投入到前期毫无意义的战争中。
现在才刚刚统一的扬州,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恢复民力。
而不是把军队送到战场,把粮食送到前线,让百姓在饥饿疲劳中往来奔波,把经历乱世后,扬州剩下的最后一点底蕴也消耗干净。
以上这些场景,只要想想,就让人心头发寒。
所以出于长远考虑,陆渊配合魏国出兵后,只夺取了襄阳郡三府,在中州占据了一个落脚点,便止步不前。
至于真正的肥肉,河南与南阳二郡,则让给了魏国。
打算让这个北地霸主,去充当吸引梁国,以及其它北地诸国的靶子,为楚国吸引火力。
如此做,效果果然斐然。
在灭亡了周国,占据了河南、南阳二郡后。
几乎就是在当年,魏国就和梁国打了起来。
两边在河南、南阳一线,各自屯兵百万,展开了激烈的交战。
最终彼此死伤数十万人,先天彼此折损数位,谁也讨不了便宜,这才不得不罢兵休战。
但这休战,也只是暂时的。
到了第二年,两国就开始了规模更大的交战,两边动员的兵马,加起来几乎有三百万众,乌泱泱的人马,几乎将两国交界的两千里边境都给填满。
为了维持这场战争,魏梁二国,都可以说是倾尽全力了。
但两国都是一州霸主。
梁国占据了整个青州,据有十六郡,人口经过这些年繁衍,也达到了八千万的规模。
兵马则依旧维持在三百万左右。
魏国原先虽只有十郡,但随着他接连南征,攻灭了周国之后,又夺取了四郡之地,如今已据有兖、雍二州十四郡之土。
人口虽然少些,但兼并了周国之后,也达到了五千万之众。
兵力则因为近些年用兵较多,扩增到了二百四十万的规模。
单从国力上来看,魏国虽然比梁国底子薄了些,但差距也并没有太大,两者还是处于同一个体量的等级。
至于在外部环境方面,魏国北边有草原蛮族之患,需长期在北境屯驻六十万兵马,用以护卫北疆。
梁国则需在长江沿线,以及大河沿线屯驻兵马,防备楚、赵、徐三国,两处防线也需用去大约一百二十万之军。
两国除去边境防守,以及国内地方镇守兵马外,差不多都可以在前线战场上,维持一百二十万到一百五十万左右的大军,并且能够长期支撑下去。
至于先天宗师方面,梁国这些年,增长倒是不少。
先是在周国灭亡的时候,得到了周国三位先天宗师的投靠,得了一波周国红利。
近些年,自己又培养招揽了一些,使得梁国先天人数达到了五十一人,已破半百之数。
而魏国那边,虽然没吃到周国的先天红利,但在其灭亡周国,雄踞雍东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