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庄园女妖 红蝶降头(2 / 2)
如同闷雷一声,冬暝的肩膀之处,竟飘出一片黑金之色的祥云!
“嗯?这是……”女子不曾反应过来,便被祥云触碰。
刹那间,一阵烧灼之声中,却见女子手臂的符咒开始燃烧。
“啊啊啊啊啊!”
凄厉的尖叫里,女子吃痛之下放开冬暝,因符咒燃烧的火焰瞬间蔓延至整个双臂!
“咳咳……”冬暝眼神恍惚,已然开始晕眩。
而最后一眼,他看到女子的身后,隐隐的似乎站着六个女子。
这六个女子一个个身穿红袍软甲,手持金剑,威严无比的凝视而来。
旋即……便是一片黑暗!
……
皇宫之内,整个太医院都已经火烧眉毛起来。
这其中,就包括了曾经给冬暝治病的太医丞戴缘川。
此时,戴缘川正站在一位眉须皆白的老者面前,欲言又止。
而这位老者,正是如今太医院的领导者——太医令。
“老师,学生刚才诊断了一下。”
“从脉象来看,皇后娘娘气滞虚浮,血色不调,似乎是气血两亏的征兆。”
“只是,寻常气血亏空,应不至于让人奄奄一息才是。”
“这反倒是……反倒是……”
太医令叹了口气,补充道:“反倒是……如寿元已尽、油尽灯枯之人,才有的吹灯拔蜡之相。”
戴缘川点了点头,一脸苦笑:“可是,皇后娘娘每月请脉的时候,册子上均有记录。”
“直至上月,皇后娘娘还是神完气足。”
“学生……实在是检查不出啊。”
太医令沉思片刻,看了看自己的学生,又看着其余的医官。
医官们一个个交头接耳,却都没有什么很好的方法。
太医令见状,无奈道:
“这样吧,我们先用一些增补气血的药方,看看情况。”
“另外,我们去询问陛下,在皇后娘娘病痛之时,可还有什么其余征兆。”
……
皇后寝宫之内,听着太医们的诊断,一阵气急败坏的怒吼声传出:
“这就是整个大唐千挑万选出来的医官不成!”
“一个个的,竟然只有如此粗陋的诊断?!”
“气血亏空?哪有壮年之人,气血亏空至气息奄奄!”
门口,镇魂司主刚刚行至,便看着李隆基在房间内气急败坏的训斥太医院的一干要员。
念及至此,镇魂司主直接走入寝宫之中。
这种僭越的行为,落在旁边的太监和婢女的眼里,却没有丝毫的诧异之色。
只因他们在皇宫之中,经常见到镇魂司主会不经通报,便面见皇帝。
皇帝对此,也并无任何不满。
“你来了?”李隆基有些烦恼的挥了挥手:“行了,朕知道你是来给冬暝求情的。”
“朕不会处罚他的,你先下去吧。”
镇魂司主却恭声道:
“陛下,微臣不是为了冬暝前来。”
“而是,为了皇后娘娘前来。”
“嗯?”李隆基不禁抬头看去,眉心一皱:“你知道,皇后是什么病症?”
“这并非病症。”镇魂司主解释道:“而是……降术!”
李隆基似乎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愤怒之余,疑惑不减:
“降术是什么?”
镇魂司主解释道:“是一种巫术,流传于我国谢蛮之地和此番前来朝贡的百濮部落。”
“相传,这两地都有三大邪法一直有所传承,分分别为蛊术、痋术、降术。”
“降术又叫降头术,和厌胜之法有些类似,只是……更为阴毒。”
“而且,厌胜之法需要制作特定的人偶,并以生辰八字为根基,进行诅咒。且时效缓慢,多为小病小痛,没有性命之忧。”
“降头术的恐怖之处,在于不需要有特定的媒介,放置于被诅咒之人的身边。”
“只要有精通此道的巫师,得了皇后娘娘的衣物、头发等贴身之物,便能下降。”
“降术手段酷烈,效果快捷,多能让被诅咒者大病大灾,致其死亡,且防不胜防。”
“今日,我镇魂司的冬暝,最后疯魔而起,也是有些被施了降术的征兆。”
“于战中,微臣曾经以阴法想要破解此法,但冬暝却毫无反应。”
“因而,微臣确定,这是降头术。”
李隆基听了镇魂司主的解释,微眯着双眼:
“你的意思是,皇后不是病症,而是中了邪术?”
“更甚者……幕后之人,要能触碰到皇后才是?”
镇魂司主解释道:
“不用触碰,哪怕是进入皇后寝宫,得一缕发丝均可。”
“所以,陛下如何发怒于这些太医,其实并无用处。”
“毕竟,太医只会治病,并不会解除此等巫煞之术。”
旁听的太医令等人,顿时朝着镇魂司主投来一抹感激的目光。
李隆基也算是明白了镇魂司主的意思,愤怒之余又带着一丝无奈:
“这样吧,冬暝在外人眼中,差点伤到玉王李相思,这是事实。”
“但是,如果这件事情,你们镇魂司能够解决利落的话……”
“朕可以保证,冬暝不单单可以恢复镇魂司的职位,而且……朕会另有封赏。”
“如何?”
镇魂司恭声道:“是,镇魂司会尽快解决此等降头之事,并查出幕后之人。”
“另外,考虑到皇后娘娘身上的降头术并未如冬暝一般,而是已经发作。”
“微臣也只能先稳定皇后娘娘的降术反噬。”
“但要治好皇后娘娘,还需要抓住幕后真凶。”
“降头术……只有下降本人解除,亦或者是修为比其更高的降头师来操作,才能保证皇后娘娘万无一失。”
“陛下可先联络此番前来参加朝贡的两大百濮部落,镇魂司也会同步对他们进行调查!”
【作者题外话】:小贴士:
文中的谢蛮,前文当中有解释过,就是所谓的贵州一代。
而南诏国,在先秦时期,则叫做百濮之国,乃是有上白百濮族部落联盟而成。
到了唐朝时期,则就称之为南诏国。
于宋朝是,则被称为大理。
而自元朝开始,就一直沿用云南这个名称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