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大军到来(1 / 2)
二月二十日,李镜湖拿着一份文件急匆匆的进入王明办公室。
“少爷,朝廷大军已抵达五丁关。
陕西巡抚练国事亲自领兵,号称率五万大军进军汉中。
但根据我们的调查,朝廷大军之中战兵连同壮丁共四万余人。
按照比例,真正的战兵最多一万五千人。
不过,这些军队应该不是全部。
根据陕西各地汇总而来的情报,各地县政府并没有放缓抽调壮丁。
相反,还在继续加快脚步。”
李镜湖非常严肃的汇报道。
王明哈哈一笑:“总算来了,看来练国事还是有些瞧不起我们。
至于之后增加兵力,那不过是异想天开罢了。
前线的事交给立农,绍周就行了!
现在战事已经爆发,接下来你就不用一直盯着这上面了。
我们需要为下一步的扩张做准备。
造反之路不进则退。
我们绝不能被动挨打。
你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四川的详细情况打探清楚。
重点放在这段时间四川的兵力布防情况。”
王明对这一时期朝廷调动兵力的效率非常了解。
并不是行军耗费时间,而是筹集军饷需要时间。
还可以肯定,在他们完全消灭前面的部队之时,明廷的援军绝对上不来。
调兵遣将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是一回事,明廷内部各支部队之间的矛盾又是一回事。
在文官的压制之下,明朝中期之后的武将生活的无比艰难。
每年的军费到达兵部之时就没了一小半,真正下发到各部队时,更是十不存一。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武将都对文官满腹怨言。
偏偏军队的一切命脉都掌握在文官手上,武将根本无法动弹。
最终,这满腹怨气都发泄到彼此身上。
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武将内部之间的矛盾同样不断积累。
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次一支明朝的部队眼睁睁的看着另一只明朝的部队全军覆没的局面。
这一切都是由私军制度造成的。
表面上,如今明朝的军队都归兵部统领,五军大都督府早已成为摆设。
就连各自部队的将领也无法调动普通士兵。
但事实上,因为军饷严重缺乏,普通士兵基本都是老弱病残,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可言。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建功立业,几乎所有武将都会选择大力发展亲兵。
每逢战事,基本上都是用亲兵破阵,普通士兵收尾。
一只勇往直前能够攻破敌阵的精兵往往能够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
蛇无头不行,一群老弱病残如果没有精兵的带领,根本不可能打胜仗。
这些亲兵名义上同样归属兵部,只听其命令。
但事实上,这些亲兵一般都是将领的宗亲同乡,外加将领都会给这些亲兵丰厚的待遇,这些亲兵对将领无比忠诚,基本上与私军无异。
这些亲兵都是将领自掏腰包花大代价建立起来的。
至于他们所付出的代价从何而来,非常简单,截留其他士兵的军饷,依靠武力横征暴敛,都可以掠夺大量财富。
至于说被他们再次截取军饷的普通士兵该怎么活,他们根本不在乎。
从隶属关系上讲,那些普通士兵只听兵部的话,他们只是代管,怎么可能会操心那些士兵的死活?
唯有他们的宗亲同乡组成的嫡系亲兵才是他们倚仗的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个将领会无私的去救其他部队。
战争可不是开玩笑的,每一次战争都意味着无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