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渡江北上(2 / 2)
“秦岭上人,老师你可知?”
曾国藩脸色一变,言道:“秦岭上人是在下授业恩师,莫非是他老人家来了?”
“非也”李鸿章言道:“乃是其关门弟子罗文魁是也,也就是老师你的师弟了?”
“原来如此,我师弟石达开,已经被骆秉章剿灭,为师已经后悔不已,现在又有师弟前来,这如何是好啊?”曾国藩似乎无法对待,一脸的无奈。
“学生倒有一法子可解老师愁苦?”
第二日,就有探马把信送到了赖文光那里,说是文魁的师兄曾国藩写的,信中内容所说,希望师兄弟二人相聚……
当文魁看到信后,连拆都没有拆,叫上姜虎打好行囊,牵马至中军大帐外等候。进入帐中一抱拳,言道:“大将军?”
一看是文魁来了,丢下所有事前来邀请:“参谋军师有何事,我去你帐中相商即可?”
“我是来向大将军辞行的,我等兄弟二人有事,恕不能鞍前马后了?”
赖文光一下就明白文魁意思,愤愤言道:“清廷可恶,竟用如此下作之手段……”
“唉……”文魁轻叹一声,可赖文光不舍,亲自带队人马把他二人送到了雉河集,此时,无论淮军,还是湘军都自动让开,让他们一行人安然有序,也没有趁赖文光不在军营时发起攻击。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大将军好自为之……”文魁一抱拳,与赖文光挥泪而别,并给了赖文光一封信,言道:“这几日在路上,小弟思虑后给你的,请大哥定要查看……”
赖文光送文魁千里,本想让清军截杀自己的,哪怕用失去自己生命来做赌注,这样文魁就有了留下来的理由,可清军至始至终都表现出无比的克制。
不仅有湘军北上剿匪,江北的淮军也有精兵一百零四营,五万余人,在李鸿章带领下从安徽收拢,汇聚在亳州城,至此,淮军经过数月的密集调动,已经完成了战略大转移,兵锋直指河南商丘。
1865年大年三十,地点:永城;
曾国藩指挥李鸿章率二十四营淮军东进永城,赖文光此时也已经完成了军队统一编号,称之为新捻军,新捻军开始西进,想占领开封,想以开封为据点南下的,没想到的是,李鸿章洞察到了赖文光意图,急令二十四营淮军北上,没有去占领永城,而是北上砀山县,派出骑兵在一日间到了单县。
眼看曹县不保,赖文光的新捻军停滞行动,正在考虑是否西进时,就在这时,新捻军已经在单县与曹县交界的曹庄与淮军接触上,因这是淮军的骑兵精锐,战斗力非常强,新捻军根本无法抗衡。
赖文光只得急速回援,营救曹县。
淮军的骑兵精锐见新捻军的主力回援,害怕像僧格林沁一样全军覆没,只得放弃单县向南急撤。
文魁给赖文光的信中指导思想是,针对赖文光学识浅薄,就简单的军事指挥思想,只要曾国藩在哪里就往哪里打,因为文魁虽然没有与师兄正面军事较量过,得知师兄作战保守,且又多次被太平军所败,因此判断师兄曾国藩,会因胆怯始终会保护自己,这样,就可把曾国藩的军事部署打乱,反而会有惊无险。
这时候,新捻军中又出了一个指挥能人叫张宗禹,他却认为向曾国藩为目标进军目标太过冒险,一不小心就会被包了饺子,导致全军覆没。于是,新捻军中,还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尽量避开淮军主力,在运动中歼灭淮军有生力量。
从短期看,或者从战术上看,张宗禹的军事指导思想是很成功的,但从战略上看就不可取了,曹县这一战,使得赖文光在新捻军中的威望受到打击,也不得不接受张宗禹的战术指挥思想。
1866年三月,地点:刘集镇;
赖文光在淮军骁骑营收拢到亳州城时,自己带着数千新捻军,突然袭击了刘集镇,斩杀清军兵丁一百余人,把当地的大地主也杀了,开仓放粮。这一战使新捻军增加了数千人。
赖文光没有把这些新兵送至后方接受训练,而是带着这近万人的队伍继续东进,于四月间,连克张集镇、玄庙镇,使得赖文光他彻底放弃了文魁的给他的战术指挥思想,聚歼清廷核心指挥,使清军疲于奔命的战略方针。
很快赖文光的新队伍发展到了六万余人,与原来的老兵,一起有十五万多人,臃肿的军队,连后勤难以维持,那些镇上的农民手工业者并不是革命者,他们大多是为了吃饱饭而参加的新捻军。
五月,探马来报:“报……,丰县那里有五百多清兵来犯?”
一听说五百人的清军来犯,赖文光心想,就五百人清军也敢来犯,当下下令道:“全军迎敌……”
率领新军六万余人就去了,那五百清军训练有素,先持火炮轰射,后又用火枪射击,顿时,那六万没有经过训练的新捻军哪里经过这阵势。清军倒是没有打击到多少人,可新捻军自相践踏的人却不计其数。这一战后,六万余人的队伍,硬是被五百余人的清军击得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