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我姓赵,叫三川(2 / 2)
赵老师的小孙子,八九岁刚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样子,一直拽着爷爷的衣服没有说话。见他也想写春联,牛志强便将他带到书桌面前,取过一叠折好的新纸,边问:
“小弟弟,你想写什么字体?”
“您是我爷爷的学生,自然与我父亲是平辈儿,我应该喊您‘伯伯’,我是您‘大侄子’,而不是小弟弟。”
少年一句话,说明家风淳朴管教甚严。
“好,大侄子。”懂事的孩子谁都爱。
《石门颂》为汉隶上品,用笔圆浑劲挺,体势纵逸多变,有“隶中草书”之誉。用笔基本为篆法,除个别撇捺外,大多以中锋行笔,逆入平出,无明显提按,也无一般隶书的“蚕头燕尾”,其点划乍看起来并无显著特征,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无论横、竖、撇、捺、点、钩、折,很少雷同,这种不同不是其自身形态的不同,而是其势的无穷变化,这种千变万化的“势”无处不有,随字而生,又极其协调统一;而这种独特书写个性决定了它的笔笔不相同、画画不相似的独特用笔方法。
此刻只见少年饱沾墨汁,用小手量量折纸格的高和宽,略思索,便顺峰入笔逆峰逆向缓缓行进,回峰收笔;刚写第一笔时因墨汁饱满,只用笔尖点纸缓缓行走,二笔三笔之后随着笔中墨汁含量的逐渐减少,速度明显变慢并用力往下压笔,一点一点往前进笔。但见,横画与横画之间,行距虽相同,但笔笔差异各有变化,气韵各不相同;一字之内,先写完横画的全部笔顺后,然后再写竖画。并且,一字未写完绝不沾墨。
笔笔劲骨,笔笔精道。
万没想到,几岁的娃娃,竟能写出隶书的苍老韵味。
万没想到,这竟出自一个小孩子之手;真可谓是后生可畏。
那边赵老师和许健笑谈正欢,这时都已来到书桌近前,许健边询问爷俩儿来古文化商城的缘由。
赵老师说,小孙孙想吃“大梨糕”,全津城只有咱古文化商城有售。
大梨糕津城传统小吃,将砂糖加水在锅里溶化后加入点发酵剂“起子”,黏稠的糖水在“起子”的作用下蓬松发酵鼓起,放凉冷却后就成了发糕一样中间带小蜂眼的大梨糕。俚语云:“大梨糕,大梨糕;小孩吃了爱放屁,老头吃了不摔跤。”不摔跤,没有人证明,但通气排气功效却是真的。
少年此时已写好春联,放下笔静候爷爷评判,写的是:
“福星高照全家福,春光耀辉满堂春。”
“好!”未等老师开口,许健抢先叫好:“要不说是‘将门出虎子’!要不说‘近朱者赤’,不服不行;我要是有这么个能书能画的爷爷,天天把着手教我,我早成唐寅唐伯虎唐解元了。”
“我出二十元,这幅我收藏了。”
有人在大声出价,二十元那可是一个学徒工一个月的工资。
但跟老师的画价比,那可差远了。
“这个不卖。这是我们画店的‘镇店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