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算术(2 / 2)
“宣他进来!”官家甚有威严地端坐起来,俗话说丑媳妇总得见公婆,再怎么烦恼,也得让人家先进来再说。
“微臣拜见陛下!”杨澜大家族出身,对于礼事做得比一般大臣要周到,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后等待官家让他平身才敢起来,
之后才放松一点,至少这里不是朝堂,官家赐座倒也不必客气了。
大周皇帝对待臣子比较宽松,像官家,称呼臣子大多都不直接叫名,有时称字,或者以官职呼之。
“计相来见朕,又是为财政的事么?”皇帝强自镇定,像是开玩笑一般,三司使掌管天下财政,官阶只比宰相低那么一点点而已,在天下人眼中,他们是“计相”,有时口语上也这样称呼。
他称呼张方叫“张相公”,李承则被称之为“李尚书”,都是与官职有关,如今这样叫杨澜,倒也没有什么不妥了。
“非也!”这是杨澜笑着摇了摇头,让赵曙难道地心头松了一下,总算不再是为财政了,每当一听到又亏空了多少钱,他脑子总是一片空白,什么计策都想不出来。
当然杨澜也大多时候苦恼不已,他兢兢业业,不也是为了这个天下的支出么,有时候拿不出钱来,还是他花尽力气才从别的地方抠出来的,久而久之,他都觉得自己变得吝啬起来了。
皇帝近来难得好心情,笑道:“看计相这么开心,难不成遇到什么好事了?”
“臣之下属三司盐铁副使把他所写书稿送臣一阅,臣觉得于我大宋算术一道有大利,因此不敢私藏,特来献予陛下!”杨澜送完恭敬地把手中的书稿给递了上去,脸上还有着微笑。
皇帝疑惑地接过去,凝目一看:“《数学总则》?”
不错,正是李元从家里拿回来的《数学总则》。
李元拿着,第二日办公时候,找到杨澜,把利于计算的《数学总则》献上。
杨澜不愧与数据打了几年交道,对于算术至少也不陌生了,容易接受这些知识,加上李元又在页上加入了中文对照,总算能让人一眼看明白里面符号的含义。
看到里面新奇的公式,杨澜本来还有着怀疑,待看得深了,一一对照平日所遇计算难题,竟然一一迎刃而解,
不由大惊,接着大喜,与李元深谈一日后,晚上再拿回家钻研了一番。
他是三司使,整日纠缠于数字之中,不敢怠慢,第二日即赶进宫来,献予皇上,希望能打动他,让官家以行政命令颁行天下,
循序渐进之后再勒令各地核算帐目以这些数字为据,那样的话三司核对帐目时就清晰明了多了,也简便得多,总之这是有利无害的事物。
“真的有这般好?”听得杨澜一通赞誉下来,皇帝疑惑不已,他从小所受教育全为儒家经义,若说钻研点经义或者治国方略,那还不成问题,可若要具体到去算某些数据,则不是所长了。
因此翻了几页《数学总则》之后,也就明白点那些数字的代表意思而已,至于其他公式之类的理论,就不大懂了。
“你是说是盐铁副使所作?”皇帝这才反应过来,终于想到这个人是谁了,更是惊奇,目光有点复杂起来。
“正是!”杨澜夸了几句李元,
“正是今科士子李元,前些日子为臣向陛下举荐他为副使,如今他就献上便利数据的书稿,可见才华不凡。数为六艺之一,为儒家技艺,陛下这个天子门生果然不凡得很呀!”
怎么说也是李承的侄子,因此此书若由李承献上,也不是难事,偏偏对方交由他这个上司进献,到底何意,他是老油条了,一想即通:
其中不无讨好他的意思,毕竟这是有利于数据的书,而他又偏偏是三司使,此书若真有利于天下,怎么说也是个功劳,既然如此,在官家面前,也就不吝于顺口几句赞语了。
“嗯。好!”皇帝欣慰地点了点头,沉吟片刻后,皇帝又道:
“真的很便利?”
杨澜答道:“此书经臣钻研,略有小成,平日遇见计算之题,以其中知识解之,大为方便。
正如此书所说,若有大成,辅以治经文,亦可通矣!
臣与李元谈过一次,不过当日臣还没有通透,不敢献予陛下。
陛下,此书宜从小儿习起,不过就怕学得通之人还少,不利于传播!”
“既然杨卿钻研过,觉得不差,那么有利于教化的东西,当然得颁行天下。
不过杨卿所说亦有道理,就怕所懂之人不多,既然如此,可先送于国子监教授,等学的人多了,再教化天下,国子监也有算学一科,理当不是问题。”
杨澜立马道:
“陛下,如此教化,要通行天下,需要好几年的时间,三司这边等不了那么久呀!有了这些数字,肯定利于朝廷算帐核对,能早行一日便是一日。
反正此书的符号也有文字对照,若是熟悉数据的人,学来应该不难,不如先勒令朝廷各州县做帐目之人,让他们这一两年内便使用这些数字与符号,也好便于朝廷核对。”
皇帝想了想,拍板道:“好,就这么办吧!”
此物本来就是便利三司核对的,既然有三司使支持,其他大臣想来也没有反对的理由。如今是由朝廷先行使用,只通于路州,有政令下达,也不怕他们不遵行。
使用这些数字的好处刚才杨澜也说过了,除了便利查阅外,还能一定程度上防止假帐,毕竟利于核算,汇总时不易出错。
这才是能打动他的最大原因,毕竟他一看那一大堆帐目,也是头晕的。
“杨计相进献有功,不知要何赏赐?”
恩威并施,这才是驭下之策,如今既然已经通过臣子所献之策,也该论功行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