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陛下必然是千古明君(1 / 2)
洪熙二年二月,朱高煦在华盖殿召见了夏原吉,同时在场的还有锦衣卫指挥使毛信。
朱高煦决定开启全面田税改制和分配。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重新分配,按田发册,放后世,就是叫‘确权’。
即朱高煦要把包括皇田在内,大明所有的田,现在一次性全分配掉,然后登记到各人名下。
夏原吉开始没听懂,便问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朱高煦想了想,道:“简单来说,叫‘确权’,即确定田地以后的归属。”
“咱们大明立国以来,无论哪任皇帝上台,或有新的藩王出现,或遇重大庆日,大谢功臣等,身为皇帝大手一挥,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田赏赐出去。”
“那朕想问问,这些田都是哪来的?不可能凭空变出来的?”
夏原吉当即大声道:“这些封赏的田,要么就是皇田官田,要么就是军田,甚至还有民田。”
皇帝把天下所有田看成是自己,想赏给谁就赏给谁,这句话夏原吉没说出来,但也明白了朱高煦的意思。
皇帝果然道:“大明皇帝把天下所有的田当成是自己的,想赏给谁就赏谁。”
“朕勉强算是个明君。”
夏原吉这个从来不拍马屁的人,脸色一正,沉声道:“陛下必然是千古明君,远超唐宗宋祖。”
夏原吉从皇帝进京之后,才与朱高煦相熟,短短两年不到,他已经很肯定的认为,皇帝是真心为大明天下,和大明百姓着想的,只要一直这么干下去,肯定能成为千古明君。
皇帝或许有很多事情干的非常无耻和缺德,但夏原吉认为,只要是为了大明天下和百姓,皇帝其他所有见不得人的勾当,都可以忽略不计。
能得到明初有名的贤臣夏原吉这么称赞,朱高煦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夏部堂过誉了。”朱高煦嘿嘿而笑,但马上又脸色一正:“但朕不能保证将来的皇帝会不会跟着朕的想法来治国。”
“所谓一个师傅一把尺,每个皇帝治国理念都不一样,所以历史上才会有明君和昏君或庸君出现。”
“朕就在想,在有生之年,把天下所有的田分配到各人,确定权属,制定法律,那么将来侵吞百姓田地的事,不敢说一定不会发生,必然会减少很多。”
理论上,只要大明不亡,大伙的田地,肯定安全的属于自己。
夏原吉被皇帝气魄气震动,表情非常动容。
“陛下此举,将名震烁古,功超秦皇汉武。”夏原吉起身,横走了几步,深深的向皇帝跪下磕头,表达了他的尊重之举。
秦皇汉武武功盖世,无人能及,但朱高煦这步确保了天下百姓的利益,远超前朝所有皇帝。
因为从秦皇汉武开始到明初,每个朝代的皇室都是拥有天下最富足的田地,皇帝也把天下所有田看成自己私人的。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统治阶级最喜欢听的一句话。
而朱高煦,还田于民,确权立法,将来必然留传史书。
夏原吉跪下磕头的时候,华盖殿某个角落里,史官们正在奋笔疾书。
“陛下还田于民,确权立法,诚感夏原吉,磕头大拜,原吉颂其为千古明君--”狠狠的把朱高煦一顿夸。
等夏原吉起身后,朱高煦和他谈了谈细节。
朱高煦决定把大明现在所有的田分完,然后登记造册,大明原本有黄册,他现在要造红册。
把全大明所有田分配到各人名下,写入大明律法中,以红本确立田权。
以后的大明皇帝就没田了,你想分封都没有田分封,要么去拿钱买。
当然,以后可能查抄犯人会有收获,所以朱高煦还会立法,凡查到田产,立刻拍卖,决不给官府和皇室留一块田。
“朕的第一步,就是把所有田分掉或卖掉,第二步,统一征税。”
“现在干第一步,由锦衣卫与你们户部配合,为天下所有良田,确权。”
确权,就是确定主人,然后制定红册。
夏原吉马上道:“要是有新屯出来的新田呢?如何确权?”
“谁屯的归谁,朕当然希望屯的越多越好,田越多,咱们收的税就越多。”
夏原吉点头,如果这样的话,原意开荒的人,应该挺多的。
确权原本是比较麻烦的事,但好在从洪熙元年开始,朱高煦就要求户部统计天下粮田,包括还有大明黄册可以参考。
现在官府要做的事,就是通知全天下各县府,制定红本,按田确权,给大伙换个新地契。
“拿过来。”朱高煦这时伸手,毛信赶紧递上一个红本本。
朱高煦递给夏原吉:“这是朕让人定制的田地红本,朕取名‘田地证’,夏部堂看看,还有没要改进的。”
夏原吉笑眯眯接到手上,入手发现有点沉,封面居然还有点厚,像是羊皮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