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蔡京再出山(2 / 2)
这变化多端的政治主张,也只有蔡京蔡大人说翻脸就翻脸,因为他已经悟到了官场的真谛,政治主张只是升官的垫脚石。
蔡京一生,四次为相,在位十七年,可以说是古今第一人,可见他对政治斗争的拿捏炉火纯青。
蔡京上台以后,极力讨好赵佶,弄了一个大事出来。
赵佶心不在国事,但又痛恨旧党,于是蔡京上书说:“元祐年间(公元186-193年,司马光等人推翻新法,实在罪大恶极,恳请陛下严惩不贷。”
蔡京这个提议正中赵佶下怀,于是在蔡京的主持下,反对新法的官员被扣上“元佑党”的帽子,一大串元佑党人的名单被制定,并刻成石碑立在端礼门外,史称“元佑党人碑”,昭告天下。
这份名单一开始有一百二十人,包括如下名臣:
曾任宰相者: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等7人;
曾任执政者:胡宗愈、范纯礼、苏辙等16人;
曾任待制以上者:苏轼、孔文仲、吕希纯、范纯粹等35人;
这个待制,字面意思是等待皇帝召唤,实际上是皇帝的顾问,在宋朝都是五品以上的高官。
余官:秦观、吕希哲、黄庭坚、程颐等59人。
三年后,这份名单扩大至39人,朝廷规定,所有元祐党人永不录用,不许党人子孙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考。
赵佶和蔡京合力书写了元祐党人碑,赵佶写了“元祐党人碑”五个大字,蔡京书写了其余文本,两位大书法家的合作,如果保存到现在,那将是国家特级文物。
元佑党案历时二十余年,搞的轰轰烈烈,蔡京借此打压政敌,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地位。
上台之后,蔡京不忘提拔帮助自己的童贯大太监,恰好西北军情紧急,于是他推荐童贯去做监军。
于是童贯开始了大杀四方的马背生涯,日后他还将出现在《水浒传》里。
因为之前没有军功,童贯这次可以说立功心切。
此次的目标是攻取青唐(今青海西宁,宋军合兵十万出征,由王厚统军,童贯学着李宪那样装模作样的监军,行军还算顺利。
大军行至湟州(今青海乐都,宫里突然失了火,赵佶心想这不是个好兆头,于是手谕童贯撤兵。
谁知童贯拿到手谕之后瞄了一眼,一言不发,塞进了自己靴子里。
王厚很奇怪,你看就看吧,怎么还让皇上的手谕去沾染你的脚气?大不敬啊。
“童公公,皇上说什么了?”王厚打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