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相见(2 / 2)
要不是秦老爷子见彼此年纪太过,青年人在旁劝阻,此事非木已成舟不可。
青年人仿佛是算好时间一样,每次来的时候都是傍晚,秦家人也刚好吃完饭,二人一阵寒暄之后就在老爷子的书房也是卧室内交谈。
二人无事不谈,从远古神话到如今天下割据,从经济发展到政治变革,当然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年轻人在说,毕竟秦老爷子也只是多读了几本书,比常人知晓的多些,可要是在读书人的面前,还是显得学问浅了些。
秦商阳也不知是否自上次困在山上一天,内心起了变化,竟然也开始翻起书来了。
要知道,平常老爷子为能够令秦商阳不至于成为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常要他学习文化,可是秦商阳玩心太重,咬着牙上了几天,就坚持不下来了,要不是秦老爷子在这方面抓得紧,屡屡令秦商阳偷懒计划泡汤,此刻恐怕连字也认不全。
亭柳巷毕竟住的都是一些穷苦人家,经济问题导致他们之中大部分都是文盲,哪怕有的人家咬着出了钱送孩子去小镇的私塾上学,孩子也学不下去。
一来家境贫寒,常遭到其他同学嘲讽欺负,孩子内心自卑便提不起丝毫兴趣,二来读书是件考校孩子与家长耐心的事情。就算孩子刻苦,可是读书之事非一朝一夕便可见效的,他们家境本就贫寒,自难坚持。三来读书看似花不了多少钱,以为只要咬咬牙,付给先生学费便万事大吉,可是若只是单靠先生教授的那些内容根本难以为继,书海浩渺,开卷有益,单靠几本启蒙初学根本无法步入读书人的道路。所以寒门少出学子,便是如此。
总算秦老爷子早年有过担任教习的经历,尽管只是干些粗浅活计,可是给孩子启蒙尚不成大问题,就连有些家境贫寒上不起私塾的小镇百姓,又不愿自己的孩子连字也不识得,就拿些铜钱或几条干肉委托秦老爷子帮忙上几节课,不求太过精深,只要识得几个字就可以了。
秦老爷子认为这也是传道受业的大善佳话,往往有求必应。每次秦老爷子授课时,要求家里的三个孙儿孙女必须到场,在侧旁听,哪怕早就不知听过多少遍的启蒙课程,仍是不准缺席。
随着时间迁移,三人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已不只是单纯的认字写字,更是能够深究文章达意。其中秦慕眠的天资最为令老爷子吃惊,最先开始的时候,往往老爷子一遍还未讲完,她便能够长篇背诵,析词解意时更是能够拿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就连老爷子听完也震撼不已。
为此他甚至有过让慕眠去私塾深造的想法,说不定秦家真的能够成就一个女读书人。只可惜家里实在是力不从心,本来就人口多,就单靠着儿子刚松与媳妇两人支撑起整个家庭,不挨饿已经是件极幸福的事了,送慕眠去读书,谈何容易。为此,老人经常为此惜叹不已。
这天,秦商阳又将老爷子私藏的书籍翻了个遍,他也不看什么圣人文章,贤人语录,只翻历史一类的书籍,而且时代还不能太近,要远到人族始祖的时候。而那个时候,往往文字未定,就算有所记录也是史家草草填涂几笔,将一些大事简录下来,并未有细节披露。
秦商阳这几天之所以没出门就是为了看书,而且单看这几节,从神话所说的天神造人开始,一直到人族始祖轩辕氏击灭各族,最后铸九鼎镇天下为止。
由于这段历史只有薄薄数页的记录,秦商阳却看了一遍又一遍,试图从其中找出一些东西,可是那几页纸快翻烂了也没能找出自己想要知道的。
之后他又问他爷爷知不知道九黎大神蚩尤?还有轩辕皇帝立国以后,九黎族的下场是什么?九黎族还有没有后裔传承至今?
秦老爷子虽知晓一些文史,但也都是书本上看来的,所以所知也并不详尽。
刚好,秦老爷子被眼前这个叫许院的青年人的渊博学识所折服,见孙儿极为罕见的提出正经问题,也不好令他好不容易兴起的求知欲望落空,便顺水推舟叫来秦商阳。
许院与秦商阳的见面并不算初次,但是面对面的谈论问题却是第一次。
许院一见到秦商阳眼里就有一种光,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