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二章 高炉,还是高炉(三)(1 / 1)
前往新钢厂的路程大约需要三个多小时,韩建国怕别人跟周铁不熟,特意坐在他的车上,两个人也可以顺便聊天。
“韩哥,你说咱们钢铁公司挺兴旺的,为啥非要搬迁呢?”周铁从刘刚这边论,背后当然要称呼韩建国为韩哥了。
这也是钢厂的一种习惯,显示两个人之间关系亲密。
“你问这个啊!”韩建国闻言,还是略微沉吟了一下。
估计这问题也有很多人问,毕竟关系到钢铁公司包括家属在内数十万人的生计问题,这可算是一桩很大的事儿了。
“那些必须要搬迁论证的理论都登在报纸上,我也就没有必要重复的细讲了。‘’韩建国蹙着眉头,缓慢的说道。
确实也是,周铁听到很多人在私下里谈论搬迁的事儿。
大多数人都为要与家人分离而感到担忧,这里面存在着很多现实的问题,只是每周数千人的往返,就是一个大问题。
真的有必要,再需要花费巨资重复兴建新的钢厂吗?
要知道,目前国家钢铁总量实际上是供大于求的局面。
难道钢厂就真的不能存在了吗?这些钢厂经过环保评估之后,难道就不能继续再生产吗?着都有种种疑问。
“其实吧!”韩建国斟酌着词句,似乎考虑该怎么表达。
“单单只说一项,钢厂可能就应该搬迁。”他正色地说道:“那就是,我们这个超级大都市的人口太多了,这个区域已经不堪承载这么多人的各种消耗,已经岌岌可危了。”
说到这里,他的表情似乎轻松了很多,能顺畅表达了。
“周铁,你知道吗?单单保证咱们钢厂日常的炼铁、炼钢生产,各种循环水、冷却水、工业用蒸汽等等,就要每天消耗8万多吨,这是个啥概念啊!就是35个标准泳池的水。”
每天需要耗用如此多的水,延续下来就难以想象了。
周铁闻言一愣,他还真是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
但是,他曾经深入过京城地下的水脉,知道很多水系因为修建地跌等地下建筑物而挖断了水脉,京城的很多地方再也没有了地下的泉水,绝大多数水井都是干涸无水的状态。。
他还知道,京城最有特色的胡同,最早起源于元朝,是蒙古语“水井”的发音,也就是说“有水井”的地方。
而今,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聚集的直接后果,再加上附近山川溪流的逐渐萎缩,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地下水脉的断流,京城的饮水问题,只能依靠南水北调来解决。
从元、清两朝开始,京城百姓就需要南粮北调来接济。
可是,饮水这种事儿就要迫在眉睫,只有到了国力强盛、科技昌明的现代,才有条件大规模开始彻底的解决。
换了一个视角再看问题,果然就是大不同了,周铁暗叹!
沉默了良久,他才缓缓地说道:“上学的时候读到过,‘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句话呢!”
周铁以文科生的素质,能够想象到,在那个时候,在这个冰冷遥远的北方,哗哗流淌的河水旁那种森寒孤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