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5章 弯弓射飞猴(2 / 2)
半个小时之后,那只水猴子已快毙命,被林皓一棍挑飞。
嗖!
方柔跟林皓配合无间,立即一箭飞出,贯穿那只水猴子的喉咙,瞬间一股暖流涌遍全身,顺利升到1级。
剩下的怨气,自动转化为十块灵石,存放在昊天塔中。
“阿柔,就帮你兑换《初级射术》喽。”
“好。”方柔微笑着点点头。
林皓只是一个念头,那十块灵石就已消失,随即一团金光落在他的手中。
他拿着那团金光,往方柔的脑门轻轻一拍,瞬间消失。
片刻之间,方柔已学会初级射术,在使用弓箭、枪械时,威力和准头都会大大提升。
林皓看得眼馋,决定等以后存够灵石,也兑换初级射术,提升自己的远程攻击能力。
中国的射术源远流长,其中南山射箭非常出名。
这种射术是在明代时传入qh省乐都县,至清代成形,历数百年而不衰。
据青海师范大学的学者巴盖措考证,“南山射箭”的风俗,至少可以追溯到五百多年前的明朝中期。
当地藏族群众为抵御周边部族欺辱,大多擅长骑射,并形成独特的射箭文化。
同时由于该地区多民族聚居,受藏族群众影响,当地汉、土、回等民族也渐渐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并逐渐形成“人人能射,户户备弓”的风俗。
射箭比赛一般以村为单位进行,实行主客场赛制。
整个射箭活动,分为‘祭弓、请窬、布排箭场、比赛、置公馆、送箭手’等几个环节。
祭弓是整个比赛活动的序幕,箭手们身穿民族服装,背上弓箭,带上青稞酒、酥油茶等,来到鄂博处,燃起桑烟,献上祭品。
他们将一支缠绕有羊毛和彩带的箭锸在鄂博上,虔诚叩拜,以顺时针方向围鄂博转三圈之后,全体箭手高吼着朝村里的集合点奔去,开始烧箭茶。
请箭仪式是主方选两名优秀队员背上弓箭,带上礼品,到客方村邀请参加射箭比赛。
射箭比赛中的记分方式,较为独特。
在箭场两面各挖一个小坑,双方都捡来蛋状圆石,每射中一箭,即捡圆石一枚,投入坑中,两轮结算一次,以石多者为赢家。
在比赛中,被称为盖靶子的比赛,是指比赛最后的三箭,通常邀请该村的神箭手来参加。
比赛结束,主箭手在家中款待客方箭手们,此环节称为置公馆。
南山射箭活动的最后环节,为送箭手,多由主方村的女人们,用歌声送客方箭手们。
南山射箭场一般设置在村里较为平坦、开阔处,箭手们所用的弓是民间弓匠制作的牛角弓,箭是木杆铁镞,箭尾带有羽毛。
靶是用杨树或柳树的树枝编制而成,约一米多见方,中间涂有碗口大的红心,叫做“月儿”。
靶顶插有四至六面小彩旗,用以醒目和辨别风向、风力。
在起射线后边分客、主两方,放着两堆蛋形石,作记分石,俗称“羊儿”。
每到夏季,乐都南山地区各乡镇都举办射箭比赛,以乡村之间的比赛、擂台赛、邀请赛、集中赛、分散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参加人数众多。
南山射箭同时也是“花儿会”和物资交流会,每逢比赛日,各方商贩云集,观看的群众唱起当地藏族情歌“花儿”和“拉伊”,整个赛场气氛热烈。
南山射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是历史上河湟地区各民族融合发展的见证,又是弓箭文化和青海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
这一活动形式,对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团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8年6月7日,传统箭术(南山射箭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6-42。
南山射箭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该项目档案建设滞后,完整掌握传统弓箭制作及射术的群体减少,传承出现较大困难,需抢救保护,维护箭场基地。
在中国射箭协会、qh省政府、qh省体育局的大力推广下,于29年、21年、212年,在海东市乐都区举行了“青海河湟地区射箭邀请赛”。
参赛队伍不单单有qh省各州、地、市、县的代表队,甚至有全国各个省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代表队。
212年7月22日至24日,以“传承中华射箭艺术,弘扬河湟民间文化”为主题的“212中国·青海河湟地区民间射箭艺术研讨会”,在乐都举行。
215年“中国·青海(海东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的成功举办,代表着乐都传统射箭从民间、国内比赛发展到了国际性比赛。
215年9月4日,首届中国·青海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在qh省海东市乐都区开赛。
219年9月15日,为期四天的中国·天水秦州第五届“李广杯”国际传统射箭锦标赛,完成各项赛程,在天水落幕。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