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机阵(2 / 2)
这个地方实际是按照原始腰机的模式设计的,上下两排的木头就犹如腰机中的经线,接口的地方相当于夹布棍,一排排的尸骨就是纬线,而如今向我们袭来的,就好似腰机中的打纬刀。
腰机可能是最早的织布机,通过简易的木棍与织布者的身体一起构成了足以绷紧经线的机架,具备织布机最基本而完整的功能,同时材料简便易得、灵活轻巧、御繁以简,随时随处可以开展织布工作,因此历经千年流传至今。
纺织技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最初人类用皮毛附体,到学会使用植物纤维进行纺织,生活水平有了飞跃。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对材料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工具运用的不断熟练、对机器构造的不断创新,纺织技能得到长足发展,轻如鸿毛的丝织品、华美繁复的织锦缂丝、用途广泛的绫罗绸缎……无不彰显着人们在技术上的提升与生活情趣上的追求,这也侧面反映了综合国力的状况和生活水平的发展。而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与推广更是直接触发了影响世界进程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因此,纺织技艺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可视为重要的指标性工艺。
原始的腰机巧妙地利用了人与工具的优势。原始的织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又称腰机。与传统认知的织布机不同,这种踞织机没有机架,前后两根横木,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以人来代替支架,“腰机”之名也因此而来。
原始腰机的主要工具有:前后两根横木,它们之间没有固定距离的支架,而是以人来代替支架,用腰带缚在织造者的腰上;另有一把刀、一个杼子、一根较粗的分经棍与一根较细的综杆。织造时,织工席地而坐,依靠两脚的位置及腰脊来控制经丝的张力。通过分经棍把经丝分成上下两层,形成一个自然的梭口,再用竹制的综杆从上层经丝上面用线垂直穿过上层经纱,把下层经纱一根根牵吊起来,这样用手将棍提起便可使上下层位置对调,形成新的织口,众多上下层经纱均牵系于一综。
原始腰机已经有了上下开启织口、左右穿引纬纱、前后打紧纬纱三项主要运动,具备了最基本的纺织织造功能。
虽然腰机的机构非常简单,但已经具备完整的织布机功能,并有便携、可移动的优势。但其宽度因人与机结合的尺度,而受到一定的限制。
腰机十分方便,随处都可以开展织布。
腰机织布的宽度有所限制,一般在4公分左右,通过织布者腿部支撑经轴,可张紧织物的同时,控制织物宽度均匀。
春秋战国时期《尚书·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岛夷”则主要指海南岛上的原住民。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海南黎族已掌握纺织技艺;西汉时期,海南岛有精美的“广幅布”被征作为“岁贡”珍品;三国东吴《南洲异物志》中叙述当时黎族先民已会用吉贝制作“五色班布”。
黎族腰机前后分别有两根横木棍,相当于后世织机上的经轴和卷布轴,腰机经线的一端卷绕在横木棍上,另一端卷绕在卷布棍上,并系于席地而坐的织娘腰部,故称为腰机。一般认为织制平纹组织必须采用两片综片,而织造黎锦的腰机,却只用一片综。分析认为,用一片综形成单双数的平纹开口是黎族腰机的奥秘所在。黎族腰机有一根较粗的分经棍,连接综线的提棕杆即为综片,与一般综片不同,这是可以升降的半综片。
黎锦上的花纹图案主要由手工挑花形成,它分经线起花和纬线起花两种结构。但多数是纬线起花,形成简单的几何形纹样及传统的人纹、鱼纹、蛙纹等,因为规律性强,织娘可凭感觉、想象和经验,用挑花杆直接手工挑制;对于较为复杂的花纹,则必须先设计好花纹和挑花纹版,将相同起花的经线穿入同一花综杆内,若按花纹循环需要1根提花综杆,则将1根提花综杆储存在经线后方,然后依此一梭一梭挑织。
一台腰机通常包括背皮、卷布杆、分综棍、纬绕线板、分经棍、卷经杆、纬刀和分布杆等零件。
原来面前所有的尸骨紧紧地排在一起,是被当做纬线织成了布,我恍然大悟。
只是,这些尸骨又不知可以牵连多少人命,多少殷家的亡魂,曾命丧于此。
我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犹如打纬刀的庞然大物朝我们袭来,千钧一发之际,我情急之下抽出流云剑,倏地跳到了“打纬刀”上,这时,我看到了“打纬刀”身后的机关。
一排排锋利而又坚韧的利刃充斥着“打纬刀”身后的每一寸土地,它们从“经线”中伸出,伴随着“打纬刀”移动。
如若有人不慎掉下去,即使能安然落地,也会被利刃得遍体鳞伤、痛不欲生!
看着面前的情景,我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拼命控制才让自己得以保持平衡。
这时,我看到了在下面苦苦支撑的李威,我大喊道:“你们快跳上来,不然会被夹布棍卷入地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