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致命攻势(1 / 2)
郑柞本来对守住白藤江南岸没抱什么希望,留在那几个县的驻防军都是些虾兵蟹将,丢就丢了。
南策州却是一座大城,是做为南部防线的重要支点来建设的。
郑柞在此修筑了不少防御工事,又部署数千精兵坚守,本想着面对明军全力进攻,至少可以坚持半个月。
等海阳、升龙等重镇的援兵一到,双方就能打成僵持战,不断消耗明军的兵力和物资。
没想事与愿违,这个离志灵最近的大城完全没发挥出牵制的作用。
武公悳、莫敬耀在志灵城接受册封的消息早就传到南策州,整城人都知道宣光、高平两大军阀明确站在明军一边。
加上阮家是郑家的传统死敌,整个安南现在是四打一。
南策驻防军不知道清荷郑抗明联盟的存在,看到讨伐檄文后认为郑家前途堪忧,面对明军的突袭意志消沉,毫无战意。
明军在城墙炸出一个豁口后,守将和知州马上知趣地举起白旗,表示愿意效忠女王和天子陛下。
郑柞没想到南策城竟连稍微拖延时间都做不到,没等援军从海阳启程就急吼吼地投降,气得差点想对降将的亲族大开杀戒。
安南四周遍布崇山峻岭,核心的红河三角洲却都是冲击平原、沼泽,没有值得一提的山脉,防守基本要靠河流和坚固的城池。
南策城沦陷后,太平江以北几乎无险可守,清河、金城、安阳、安老、建瑞等县城自然成了明军的囊中之物。
明、郑界河由白藤江变成太平江,让郑家军非常被动。
太平江比白藤江要宽得多,别说九十尺,连一百二十尺的大舰都可以驶入。
海阳城暴露在明军舰队的炮火射程内,城内守军风声鹤唳,一日三惊。
在郑柞的设想中,南部似危实安,明军打不到海阳,甚至根本不会有激烈战事。
因为升龙卡住元江干流,明军被分割成两大块,首尾不能呼应。
明军最有可能实行的战略是安沛、志灵两路大军齐发,集齐三、四万兵力直接进攻升龙城。
届时,郑军可以利用国都的坚固城墙进行固守,南策、海阳的偏师则四处出击,骚扰明军的补给线。
明军几万人顿兵升龙城下,兵力、物资消耗会非常大,迟迟打不下来锐气就会耗尽,不累死也要脱层皮。
等盟友跨海发起突袭,明军着急回援时,郑家军再出城反击,如此必可以大获全胜。
如果明军无视升龙城,安沛、越池的两万大军就无法参与下游的进攻,成了摆设。
志灵一带明军只有不到三万,兵力窘迫,一方面要留兵防备升龙郑军顺流而下突袭,进攻南策很困难。
如今南策防线像纸糊一样,被明军一万大军轻松攻陷,郑柞有点傻眼。
惊惧之下,他只好连发号令,要求太平江以北的队全线后撤,向海阳城集结,全力阻止明军渡过太平江。
这个保住有生力量,凭借河流节节抵抗,拖长敌军补给距离的策略曾经十分有效,中原大军很多次征安南就是这样被拖垮的。
然而明军并没有继续大踏步进攻的意思,拿下南策城后脚步就很诡异地慢了下来。
朱由榔命令大军在南策州休整,让小股部队带着天子、女王的文书去招降附近的小县城,似乎对进攻升龙城一点也不着急。
南策距离志灵很近,补给消耗很低,用船运输军用物资不怎么花钱。
如果后面都是这样低消耗的闪击战,明军的实力根本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郑柞吃一堑长一智,认为明军这是在积攒粮草物资,准备对海阳城来把大的,于是从后方的兴安、奉化(南定)紧急调集精锐往海阳赶。
可隔着太平江对峙十几天后,郑柞渐渐发觉事情有点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