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蹴鞠(1 / 2)
争执“轻轻松松”解决掉了,去掉董先心头一块病。
真要掰扯个没完,董先虽然不怕,但是对他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情。
毕竟家和万事兴!
和大夫人彻底谈妥,董先也不用再操心原材料和暂时的销售问题。
价格低产量大,这是一个商品能够普及大众的前提条件。
正好羊毛成衣技术在这个时期就是这样的商品。
牧场再次继续进行着繁荣发展。
钱粮上,大头指望羊毛成衣的暴利,小头靠着牧场产出。
董先暂时不需要再担心钱粮的问题。
军队的建设(部曲训练可以进行。
之前招的那些部曲,还没有进行正常的训练。
对于一支军队的培养,董先有点自己的见解,毕竟在后世网文的世界被毒奶过很多次。
董先心目中冷兵器时代的军队。
首先就是脱产全职业,拥有足够的训练时间来学习军事知识,加上完善的军备,最好再经过战争的洗礼,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士卒才会成为战场上的杀戮机器。
按照这个想法创造的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虽然也未必,但是这样的军队绝对不会在战争上有太多失败的原因。
当然这样的军队注定不会太多,完全就是钱粮堆积出来的。
经济能力根本不允许能够养出多少这样精锐的士卒。
换句话经济能力的强大与否决定这支军队的数量。
这样的军队一旦形成的话,这就是一个军官团的雏形。
参考现在大汉帝国的南北两军。
一旦遇到大规模战争,地方征召健壮男子入军,南北军中士卒立马就成为军队中的最低层军官什伍长,短时间内就可以聚集一支数十万的军队。
南北二军也是大汉最后的底气所在。
用那么多资源堆积起来的军队士卒,如果单单只是到战场上纯粹当消耗品这只能说明掌控他的领导者没有脑子。
董先就是想要把自己的部曲当成未来的军官团。
一旦未来自己能够统率出一支千军万马的大军,不可能队伍中每个士卒董先都能知道。
如果军官能够保证忠诚,那么士卒就可以保证忠诚。
只有忠诚的军队才是领导者最大臂助。
百余名董先精心挑选的部曲,在演武场排好了整齐的队列。
这些部曲素质比较高,里面有好多都是军中出来的见过战阵,不需要董先事事都要强调。
这些部曲是由汉人和不少异族人共同组建的。
异族部曲主要是羌人还有部分氐人组成的。
异族人和汉人有些不能兼容,即使是已经汉化的异族人。
董先让他们自发寻找自己的什长,结果汉人的找汉人当什长,羌人的找羌人当什长,氐人的找氐人当什长。
这种现象必须在部曲中得到改变。
董先也不能在部曲中禁绝异族的存在。
因为凉州人口稀少,精华部分又在关中三辅长安附近,在陇西周围诸郡,羌人的数量并不低于汉人的数量。
禁绝异族的存在就意味着部曲的来源就会少一多半,这是董先所不能接受的。
羌人就在那边,代表着劳动力兵源赋税,董先是不可能把这样的助力推给别人的。
至于什么汉夷血统之辩,这个地方就是后世国家的甘肃,哪有什么外人?
剧烈的改变也会引起不好的出现。
但必须要化夷为汉。
化夷为汉才能更加稳定牧场这个小团体,更加能够加强董先对部曲的统率。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是这个道理。
能去做的就去做,不要给后世再留下统治难题。
董先现在手中只是一个看起来合适的方法,没必要一下进行剧烈的改变,潜移默化方为上策。
怎么潜移默化?
这些天所有进入牧场讨生活的羌人,董先都给他们改了汉名,要求他们学习和说汉话,下一代的孩童也会在学堂接受汉文化的教育。
牧场内各项待遇好的工作也是由说汉语的人为优先。
异族人畏威怀德。
威,董先在演武场用马槊已经显现。
能好好活下去,就是能够让无论是羌人还是氐人心甘情愿学习汉文化转化为汉人的德的基础。
数代下来同话,这些人就会成为真正的大汉子民。
董先他想带领的是汉人精锐,而不是羌胡精锐。
这是百年大计,化夷为汉策略现在排在牧场发展优先级别最前列。
“主君,队伍已经聚集完毕,请主君下令。”
屯长董甲出身临洮董氏部曲,家中已追随临洮董氏数代,忠心绝对没有问题,个人才能也可以胜任屯长这个职位,于是董先就把这一百余人的部曲交由他平常节制。
董先他不想要像诸葛孔明,事事躬亲,最后却累死自己。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
虽然各人的才能不一样,但是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兵者,军国大事,不可不察,慎之又慎。
军队就等于武力,武力这种东西就如同一柄双刃剑,既可以伤害敌人,一旦把控不住也能伤到自己。
虽然董先现在就这么一百号人,还称不上什么千军万马,但麻雀虽小也需要五脏俱全。
一支军队一定要有一个有力的制度用来掌控。
董先他的重点一定要放在掌控军队身上。
为什么曹操,刘备,孙氏这些未来割据一方的群雄每逢大战都要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