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法典与风俗(1 / 2)
将到永安县的前一天,赵煦将苏轼叫上了马车。
连续骑马多日,哪怕是曾经写下左牵黄,右擎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大学士下股也被磨得生疼。
不过这不是赵煦让他上马车的主要原因。而是苏学士可能是眼见朝中大员中最了解新法在地方推行情况的人。
要知道苏轼在宋神宗推行变法之初,就是朝中反对王安石最强烈的人之一,为此一路超过司马光等人扛起旧党的大旗冲锋陷阵。
不仅多次与王安石对簿公堂,还凭借出众文采多次上奏谈论新法弊病,于是被执政的王安石赶出了朝廷,苏轼自请杭州通判。
通判是仅次知州的地方大员,而这时又是新法施行之初,地方施行新法说是亲眼所见也不为过。
之后又在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担任知州,算是必须得遵照朝廷旨令推行新法的执行人了。
这段时间苏轼亲眼目睹新法施行水土不服下闹出的种种事端。
及至乌台诗案,苏轼锒铛入狱,脱难后再到地方任黄州团练副使,开始漂泊,后来神宗驾崩,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旧党掌权,他得以短暂回到朝廷。但又因反对旧党要尽废新法掀起党争,再被赶出朝廷。
先后又到汝州、邓州、常州和登州,这经历可谓是丰富了。完整的在地方见证了新法的施行与大部分新法的废黜。
赵煦邀苏轼上马车,正是要与之讨论新法在朝廷和地方上的利与弊。
“苏学士,我曾看过司马光大量的奏章和文书,其人是个稳健的保守派,所谓祖宗之法不可弃,强调‘养民’的重要性,主张不要增加百姓的赋税,使其厚积薄发。而国富兵强之途,减少朝廷开支积累余财才是正解。你以为这样可行吗?”
苏轼刚小心的在马车上坐定,股下还有些生疼,闻言忙拱手道:“官家,‘养民’之说臣以为有其可取之处,但朝廷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应对庞大的战争开支,以及规模、数量都超过前朝的官僚系统。财政吃紧又只能取之于民,谈何‘养民’呢?再者说减少开支积累余财也要上行下效才行,如今贪腐之风自仁宗朝就日趋严重了。”
“苏学士所言甚是,所谓精兵简政,吏治清廉才能国富兵强。那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又如何呢?”赵煦看向苏轼。
“这……”苏轼踌躇了一下,“王相公这未免太过极端。”
赵煦微微一笑却没有再提王安石,“苏学士我读过你为驳斥新法写的《上神宗皇帝书》,洋洋洒洒万字之多。今日再看,是否还觉得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
苏轼微一愣却是直接点头。
在后世看来这种观点简直可笑,可在大宋乃至大宋之前的多数文人士大夫看来这其实没什么不对。
因为中原王朝的存续还真是在道德之深浅,而非强与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