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故人如斯(1 / 1)
今天包装城的广场上人头攒动,人们聚集至此,是为了悼念一位逝去的老人家。
人们围着老人生前的人力三轮车,轮流走动着观看,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车上依然是一个炉具、一把竹签、一桶糖稀。
三轮车的木头架子上还插着老人新1捏好的糖稀,有长尾巴的小老鼠,大肚子的猪八戒和一只叫不出名字的鸟,这些糖稀没有涂上五颜六色的颜料,都是糖稀的原色——古铜色,甚至有些四不像,但这是一个老人为了谋生,苦苦思索,经历过无数的失败才成功的。它跟现在的糖人比甚至上不得台面,但这些四不像充斥着8后的整个童年。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糖稀人所到之处,就是孩子们的乐园,卖糖稀的老爷爷总是不吝啬的慢慢教孩子们如何用糖稀吹出一个大葫芦,手指长的高粱杆,抹出一角钱的糖稀,然后趁糖稀未凉,手上沾满滑石粉,把糖稀捏成碗状,然后慢慢收口,糖稀收口后被扯出一条长长的尾巴,然后老人便会在最合适的地方,食指轻轻一弹,孩子就马上用嘴吹断口处。糖稀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成功,但有时候也会鼓起大泡,孩子们便会兴奋的手舞足蹈。
赶紧趁着糖稀未凉揉在一起,想再吹上一吹。玩够了的糖稀,热着吃,软糯香甜,凉了以后香脆可口,深得孩子们的喜爱。
老人总是愿意和孩子们玩在一起,他永远戴着一个没有徽章的八路军帽,糖稀色的脸庞,目光澄清,颧骨圆圆,下巴微突,笑容可亲。
老人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这一走就是三十多年。
那顶八路军帽与带毛领的大衣一穿一戴就是一辈子。
老人的长相似乎从没有改变过,从8后记事起他就是这般长相。好像他从来没有年轻过,也没有老过。他像时光老人一样定格在8后的记忆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
那时都穷,三妹家更是比穷的还穷。每次孩子们围着糖稀老人买糖稀,三妹总是远远的看着,她深知自己囊中羞涩,买不起糖稀,所以从不走近。她怕别人笑话她的窘迫,不愿在一群快乐的孩子中做那唯一一个空着手干望的人。她总是歪着头愣愣的看,细细的惴测着糖稀的味道。
老人不知何时发现了这个小女孩,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塞给她一小块糖稀,她总是执拗的坚决不肯要,咽着唾沫悻悻的回家。心里一万个七上八下,为什么不拿呢,拿了可以分给弟弟与姐姐吃,他们会多么高兴呢。可她还是不会拿。
但她永远记着老人的情,所以在结婚以后的日子里,但凡老人经过她的火烧店,她总是塞给老人一个热乎的驴肉火烧,老人可不像她一样羞涩,欣然接受,然后她的嘴角便会浮起一个浅浅的笑。
广场上响起了录音机里响起了老人四十年如一日的吆喝声:“糖稀来,买糖稀来。”抑扬顿挫,声音优扬,像久违的老朋友充斥着在坐每一位的心。
“白衣少年”心中酸楚,掉下泪来,为老人,为那个女孩,也为自己。
“少年”其实已不再年少,当他眯眼的时候,眼角的鱼尾纹清晰可见,鬓角点点白发。他也已经年过四十,可给人的感觉却还是少年。
流浪汉被“少年”带去洗了澡,剪了头,常年的流浪让他有一种历经沧桑的忧伤。他的长睫毛在灯光下忽闪忽闪,在脸上留下一层重重的阴影。
广场上华灯初上,此时正是五月时分,不冷不热,微风不燥,那细软的微风中夹着阵阵的槐花香,此时,大堤下的那一片槐树林,花开正盛吧,三妹会很开心吧。她生性冷淡,却最爱那抹槐花香,也爱槐花的美味清香。
只可惜,花期短暂,槐花易逝,一阵大风,一场大雨就可以让那满树的槐花香,顿时消失。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少年”与流浪汉都在同时的念着吧,糖稀老人和那个深爱槐花香的女孩,以及年少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