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襄阳偶遇(1 / 2)
同是前往长安应试的学子,船上的儒生们此刻心里又惊讶,又羡慕,又嫉妒,又欢喜……
大乾以武立国,虽以文治国,然而文人儒者却从未真正达到过武者的地位。
为何?盖因当年随太宗皇帝打下大乾江山的,几乎尽是道门与武道修士,少有儒修。
太宗皇帝李世民不像朱元璋,他一向待功臣极好,这些开国之臣自然全都得到皇帝的恩裳垂怜。
他们背后的家族也都获益颇多,有些成了新的世家,有些本来就是世家,且都是传承武道,很少有让族中子弟修炼儒道的。
再加之玄武门之变、武皇篡国、韦后之乱,大乾开国不过几十年,就发生了这么多的动乱,科举也多有延误。
发展到现在,儒道的现状已经极为悲惨,只有没钱穷得叮当响养不起武者的家庭,以及家族里武道根骨很差的人,才会尝试去修炼儒道功法。
儒修少,才气出县的诗文自然也很少出现,更别提这一幕就在眼前发生,怎能不让他们惊羡呢。
看着这群人此刻痴迷艳羡的样子,苏鹤心道,这算什么,未来几十年,才是儒道蓬勃发展的时候,现在不过是个开始。
几十年后,待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韩愈、柳宗元等诗文大家一个个出现后,儒修必定会如雨后春笋般极速增长起来。
苏鹤拍了拍王之涣,用眼神示意他把这首诗的原稿收好。
每一首才气出县以上的诗文,都有独特的能力,比如这首《宴词》,诗中有“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之句,就能够解除划船摇橹之人的困乏,并令船体加速前行。
而儒修最玄妙的地方在于,一首诗问世后,天下间所有儒道修士,都可以吟诵、撰写之,并使用该诗的能力。
也就是说,今后凡是儒修,都可以吟诵这首《宴词》来让自己乘坐的船加速前进。
这也是变相地给这首诗宣传,诗词被传唱的越多越广,它的才气也会随之不断增长。
王之涣被苏鹤一掌拍醒,连忙将《宴词》原稿收好,这可是他人生第一首才气出县的诗,意义非凡。
此时,船已经行至漳河上游,再往前就不能走了,于是众人纷纷下船。
临离别时,老船夫想将他们所付的船资退回去一半。
“有一半的行程都是这位郎君的诗句带动船前行的,老夫和徒弟们没费什么力气,这钱拿着心里不安。”
一行人都固辞不受。
“老船家何出此言,就算是王郎君的诗文之力,也是因为坐了你的船啊,没有船,诗句想加速也无济于事。”
“是啊,再说船费是我等共同付的,诗却是王郎君一人所作,船家就算要退,也退给王郎君吧。”
王之涣不好意思道:
“多亏坐了前辈您的船,晚辈才能偶得佳作,已是感激不已,哪里还能再讨要船费,这也太不知礼数了,前辈快收下吧。”
老船夫见状,只得将钱收下,羡慕道:
“老夫以往只想多攒些钱,送家里儿郎去武道宗门碰碰运气,也许能做个武修,现在老夫明白了,将来一定要让他们都去学习儒道!”
众人闻言,纷纷善意地欢笑起来。
此时他们已经到了襄州地界,襄州治所襄阳,同时也是山南东道的治所,比之周边州县要繁华许多。
众人商议一顿,发现各自行程不同,有些人想先向西进入房州、金州,再北上京畿道,有些则想先往北过了襄州、均州,再往西经过商州入京畿道进长安。
苏鹤和王之涣则想先去襄州治所襄阳游玩一番,反正春闱还早,不急于一时。
既然意见不统一,众人就地散伙,各自赶路。
日已西沉,傍晚初至,苏鹤两人到附近的县城找了足足半个时辰,总算是在一间车马行雇了一辆马车,向北投襄阳而去。
这段路可不近,花了足足十两银子人家才肯跑这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