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天亡袁术(1 / 2)
收服了吕布,刘备封高顺为中郎将,宋宪、魏续、侯成、郝萌都为校尉。建安三年初春,袁术得知曹操大败的消息,急忙召来主薄阎象。袁术大笑道:“好啊,刘备来信说曹操已经被击溃,正退守濮水,请咱们迅速北上,击溃麹义大军,更新,你怎么看?”阎象沉思片刻,捋着胡须道:“刘备必是担心腹背受敌,所以邀咱们出兵。对咱们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南面刘表按兵不动,孙策快要平息内乱,只有迅速击溃袁绍大军,主公才能从容收拾孙策。我有一计,可击溃麹义!”
袁术立刻命大将纪灵率军一万出寿春,雷薄率军五千出当涂,陈兰率军五千出阳泉,三路渡河作战,很快击溃北军。麹义大怒,亲率上万大军迎战纪灵,不料雷薄、陈兰率军左右夹击,麹义大败。纪灵三路追杀,麹义只带上千人绕道逃回河北。
由于江淮春荒,袁术军粮不足,无力追杀,只得下令退守淮河。期间雷薄、陈兰相继叛变,抢走军粮,直奔庐江郡灊县灊山落草为寇。袁术无能为力,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时各地军粮短缺,士兵逃跑严重,袁术实力大损,只剩不到三万大军。
刘备徐州也缺粮,只好依靠新占领的兖州和豫州补充军粮。军师将军诸葛亮趁机建言:“主公,徐州已经是鸡肋,下邳易攻难守,是四战之地。不如迁往梁国,梁国东接彭城,西达浚仪,北通山阳,南下召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内有汴渠、睢水等,勾连黄淮,水运便利,良田万顷。最关键的是,既可以及时援助山阳、陈留等地,又可以挥军平定汝南、颍川,拿下豫州,可谓是军事重镇!”
刘备欣然同意,正式迁往梁国,自己提领豫州牧。同时上奏封糜竺为徐州刺史,封糜芳为下邳都尉,命二人率军五千守徐州。又封陈群为豫州别驾,简雍为豫州治中,孙乾为豫州长史。接着召集军师中郎将陈登、讨逆将军张飞前来助战,准备攻略豫州。
十日后刘备聚集三万大军扑向豫州,留关羽率军守山阳郡,张辽率军守陈留郡。又命前军都督吕布率军五千进攻陈国,命右军张飞率军五千攻颍川,命左军太史慈率军五千攻汝南城父,刘备亲自率军中军进攻汝南,命高顺押运军粮。
陈国不堪一击,吕布率先建功,攻拓县,下武平,回军阳夏,进逼长平,荡平陈县,一举平定陈国。张飞不甘人后,迅速扑向颍川。颍川曹军一触击溃,纷纷败逃,张飞很快拿下许县,攻下颍阴,进逼襄城,南讨舞阳,北击长社,挥军兵围阳城,一举平定颍川。太史慈也奋勇杀敌,下城父,攻宋国,兵围宜禄,南下汝阴,北攻汝南。刘备趁机兵进汝南郡,下汝阳,攻定颍,围上蔡,兵临汝南郡治。
曹操见刘备建功,迅速挥军两万渡过濮水攻打济阴,收复了半个济阴郡,兵临济水。关羽、张辽纷纷据城守险,不出战。曹操无可奈何,他现在地少粮少,只能养兵三万,还要防守泰山郡臧霸和陈留郡张辽,只能抽出这点兵力。一边与二人对峙,一边向袁绍求援。
袁绍已经兵围易京,拥兵八万,气势汹汹。接到曹操来信,忧心忡忡道:“我如今正攻略幽州,哪有功夫过问豫州?即便我派军前往,也已经来不及了。何况袁术与刘备联手,十分棘手啊!”
座下监军沮授献计道:“如今兵围易京,公孙瓒败亡不过是数月之间的事。而刘备不同,如今占据徐州、豫州和半个兖州,一旦继续坐大,必然占据整个兖州,兵临黄河,威胁冀州和青州,不可小视。再者,江淮饥荒,袁术已经民心丧失,士卒疲敝,如果这个时候刘备挥军南下,扬州唾手可得,那时候他的威胁就更大了!”
袁绍来回踱步,怒气冲冠,“我这个二弟,蠢笨如猪,他如果肯上书请罪,去掉什么狗屁仲家,我也不会兴兵讨伐他!如今我兄弟相残,倒让刘备捡了便宜,真是可恨!”
袁术也坐困合肥,苦恼道:“如果当初仲家能够采纳更新的建言,也不至于沦落到这步田地。孙策反了江东,桥蕤被杀,雷薄、陈兰叛变,江淮颗粒无收,这是上天要亡我啊!”主薄阎象叹气道:“主公,不如把传国玉玺奉还给朝廷,向袁绍请降吧!袁绍念在手足情谊,必然命主公继续提领扬州。”袁术大怒道:“更新,袁绍不过是庶子,我就算是落草为寇,也绝不屈服他!”
袁术军粮告急,果然率军前往灊山,打算请求雷薄、陈兰二位山寨王收留自己。雷薄与陈兰商议一番,二人素来知道袁术睚眦必报,担心一旦迎袁术上山,他必然反客为主,于是断然回绝。袁术走投无路,只好上书请罪,去掉仲家称号,请求继续担任扬州牧。
袁绍大喜,一边请旨赦免袁术罪过,一边命他前往青州居住,一边命他继续提领扬州。这时杨州牧刘繇早已病死,袁绍手下也没有可替代的,只好暂且委托庐江太守刘勋代理扬州,封阎象为扬州别驾,杨弘为扬州长史,张勋为九江太守,纪灵为九江都尉。袁绍忙着围攻公孙瓒,暂时腾不出手治理扬州。
不久周瑜投奔孙策,孙策大喜,请教周瑜如何进军。周瑜笑道:“二袁已经和解,扬州牧依然是袁术,如果坐视不管,将来不管是袁绍占据扬州,还是刘备占着扬州,都对咱们有致命威胁。现在袁绍正忙着幽州战事,刘备正忙着豫州战事,咱们应该迅速出兵讨灭庐江太守刘勋和九江太守张勋,全据扬州,沿淮河布防!到时候顺势西进,既没有后顾之忧,侧翼又有防护,是一举两得!”孙策大笑,立刻封周瑜为建威中郎将,命周瑜用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