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朱祁钰的反击(2 / 2)
“讲完以后,讲义恢复如初。”
王一宁说完之后,对着朱祁钰一礼。
“准!”
朱祁钰大手一挥。
群臣分立书案两侧,这讲究对称。
皇家的礼仪,不管别人觉得有没有用,反正官员们的站立必须讲究对称。
“朕再加两条。”
“讲官宣讲之时,在场群臣不能像市井百姓赶大集一样,随便站立,你一言我一语的随声附和。”
“讲经说法之时,必须显示对于先贤的尊重。”
朱祁钰深知,儒家文化影响华夏几千年,不是说丢就能丢的。
就算后世曾经有过打到孔家店,然而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儒家思想依旧在华夏血液中流淌。
朱祁钰如今身为封建王朝的君王,他必须要和儒家“勾结”,不然就会众叛亲离。
朱祁钰不是历史小白,他也知道历史上的明朝皇帝们,在经筵上多有被礼法约束。
因为经筵礼仪事关一个国家的礼法系统,如果皇帝都不遵循本朝的礼法,那么所有的礼法在此朝代有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在明朝历史上,即便个性十足的正德皇帝朱厚照,也不能跨越经筵礼法的束缚。
朱厚照不敢在经筵之中表达自己的不满,只能事后再处理自己觉得不痛快之人。
“还有就是,宣讲完毕之后,君臣都要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尽信书,不如无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朱祁钰不想经筵变成死气沉沉的照本宣科,也不想宣讲之人夹带私货。
所以,朱祁钰想要在经筵上增加讨论、辩论的内容。
朱祁钰一直认为,自从程朱理学之后,华夏文化就变得死水一潭,世人受礼教束缚越演越烈。
思想上的禁锢,也毁了华夏的进取之心。
朱祁钰心之向往的,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只有争论,才会想着以理服人。
只有想着以理服人,才会增加学术的探究。
只有探究,才能进步。
“臣还有本奏!”
王一宁再一次出列。
看了看四周,又深呼吸一口气,王一宁这才进入正题。
“臣请立陛下生母吴贤妃为太后,与陛下之嫡母两宫并立!”
说完,王一宁就跪在了地上。
“诸位爱卿,都议一议吧!”
朱祁钰终于等到了这次朝会的主题。
“陛下、各位重臣,在下之所以请以两宫并立,只是为了成全孝道。”
“吴贤妃,本着母凭子贵,当得此殊荣!”
王一宁心里很清楚,这一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陛下,此事不妥!”
“我大明立国百年以来,还从未有过此例。”
“祖宗之法,不可违!”
作为王一宁上司的礼部尚书胡濙,走了出来。
“胡老尚书,大错特错矣!”
“陛下今日之登基,和我大明历代先皇不同。”
王一宁早就料到会有人跳出来反对,他也一早就想好了应对之词。
“我朝从太宗开始,历代先帝都是嫡子。”
“而今上乃是以庶出继承大位,此乃是今时不同往日!”
王一宁这个时候可不管胡潆是不是他上司。
然而王一宁的话,在胡濙看来就是一派胡言。
朱棣是嫡出?
但是胡濙也不敢说,也不愿说出来,更不能说。
朱棣靖难之役前后,曾经多次对外宣称自己的生母是马皇后。
他就是想用自己“嫡子”的身份,来确立自己当皇帝的合法性。
如果胡濙捅破这一层窗户纸,就是揭朱棣的短。
胡濙是永乐旧臣,朱棣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也不愿意说朱棣的坏话。
“然而嫡母位在生母之上,此乃天理大道。”
“今日若是陛下听了你的进言,以两宫并立,岂不是乱了礼数?”
胡濙不接王一宁关于明朝皇帝们都是嫡子的说法,他只是坚持嫡庶有别。
“老尚书误会了!”
王一宁却是一笑。
“下官奏章上所写之言,非是要两宫太后不分尊卑。”
“我朝可尊陛下生母吴贤妃为皇太后,尊嫡母孙太后为上圣皇太后。”
“如此一来,则是两宫并尊,而又不至于尊卑不分!”
尊吴贤妃为太后,王一宁他们谋划已久,启能被胡潆三言两语就反驳?
胡濙被王一宁的话堵住了嘴,他一时语塞之下,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对。
“启奏陛下,微臣也认为不可!”
“有道是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若是后宫两位皇太后并立,则会混乱视听。”
“宫人们不知道该听谁的,就会导致人心混乱,进而破坏后宫祥和之气。”
理学宗师的大理寺少卿薛瑄,又一次站了出来。
这个薛瑄,一向是力主和瓦剌议和,行迎回太上皇朱祁镇之事。
看到这个食古不化的老夫子,朱祁钰眼中闪过一丝无奈。
“老夫子,错矣!”
“孙太后乃是陛下嫡母,尊号更是上圣皇太后。上圣皇太后之尊,在皇太后之上。”
“两宫皇太后,自然是以孙太后为尊。”
“既然已经是尊卑有别,宫人们自当以上圣皇太后为后宫之主!”
朱祁钰本来想反驳的,但是王一宁却是抢先一步站了出来。
薛瑄一愣,暗道自己关心则乱,居然连这么浅显的事情都没有看到。
一时无语的薛瑄,只好悻悻的退了回去。
作为这一次事件的“幕后黑手”之一,太监王诚从一旁闪身而出。
他先是对着朱祁钰行礼,然后又对着群臣拱手。
“两宫皇太后并立一事,其实也不算少见。”
“秦庄襄王时,尊崇嫡母华阳夫人为王太后,也将自己的生母夏氏也尊为王太后。”
“晋哀帝即位以后,尊婶母、晋康帝皇后褚氏为皇太后,生母周氏为皇太妃。”
“刘宋后废帝刘昱尊嫡母为皇太后,尊生母陈氏为皇太妃。”
“北魏孝明帝元诩尊嫡母高氏为皇太后,而尊奉生母胡氏为皇太妃。”
王诚为了这一次密谋的成功,可谓是费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