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秀肌肉,以势压人(2 / 2)
“结束安史之乱,拯救唐朝与水火之中的大将郭子仪,就是唐朝的武科举出身。”
“郭子仪,两度收复长安,还能在夜晚独自骑马深入回纥人的大营。”
“武举出身的郭子仪,身强力壮,弓马娴熟。”
“朕读唐史,里面有描述,说郭子仪即使坐在马上,也能左右开弓。”
“下马之后,郭子仪亦敢挥着手中的长刀追杀敌人。”
王直不是说武举没用吗,那么朱祁钰就举一个例子,用来打王直的脸。
“宋朝终结五代十国之乱世后,又面对北方异族政权呢军事骚扰和威胁。”
“很多军事武将官都战死于边疆,迫于敌方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宋仁宗时期又恢复了武举考试。”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希望可以选出能打仗的将士来到边疆守卫国家。”
“表示文治最盛的宋朝亦有武举,我大明不可不察。”
朱祁钰这是用唐宋的例子来证明武举的必要性。
而且宋仁宗在文人之中的风评很好,朱祁钰举例宋仁宗就是为了堵住文人士大夫的嘴。
“于卿,你是什么建议?”
朱祁钰不再理会王直,而是问起了于谦。
“臣以为,我大明当行武举之事。”
于谦附议了朱祁钰的想法。
“土木堡一战,我大明数十万军队全军覆没。”
“尤其是最引以为傲的京军三大营,五军,三千和神机营,更是消耗殆尽。”
“在经历过此次事变之后,我大明在和蒙古的军事对战当中,已经丧失了洪武、永乐两朝的优势。”
“而蒙古方面也通过这一次的事变,探清了我大明军队战力的虚实。”
“在此次事变之后,我大明就和蒙古就一直在边境对峙。”
于谦心里很清楚,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土木堡前后,无论是在政治和军事,都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于卿之言,深合兵法之道。”
“我大明京营主力覆灭,惨痛在于大量中下层将官战死。”
“虽然士卒可以重新招募,可是没了之前那些有着丰富经验的中下层将官,则大军战力必然下降不少。”
朱祁钰点了点头。
朱祁钰一直都觉得,一支军队是否能战善战,重点不在将领,而是在于中下层将官。
如果中下层将官都是百战老兵,那么这支军队的战力必然不俗。
“陛下如此通晓军事,实在是我大明之幸!”
于谦十分认可朱祁钰的观点。
“对此,臣请陛下以三点。”
“第一,加强边备。”
“臣请陛下,重新修建长城,并在长城的基础上设置了九边堡垒和修筑卫所。”
“第二,调边军校尉入京营,以此带动新兵战力。同时将京营将士分期调往边关,以此锻炼战力。”
“第三,从全国范围内选拔将官,并加以培养。”
于谦最近一直关注军事。
现在明朝和蒙古人之间,如今是谁也奈何不了谁。
蒙古人无力再度集结大军南下,明朝因为军队损失惨重而无法出塞北伐。
“修边城,朕以为除了作为防备之外,还可以聚兵聚粮,日后出塞可以起到支援前线之用。”
“以守为攻,亦可转守为攻。”
这是朱祁钰针对于谦第一条建议的肯定。
边塞堡垒,除了可以用来抵御蒙古人,还可以用来作为今后出塞的前沿军营。
“朕观古今中外,常有京军堕落,边军战斗力强悍之事。”
“京军日久承平,而边军却是每日刀头舔血。”
“唐之安史之乱,便是李隆基重外虚内导致的恶果,朕以为我大明不可不防。”
“古人亦有过将京军轮番驻扎边塞以保持战力之举,然而大军往来耗费钱粮无数,故而执行困难。”
“然而我大明京师靠近边塞,便是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便不至于因为京军调防导致劳民伤财。”
朱祁钰这是认可了于谦的第二点建议。
“我大明选拔将官,要么世袭军户子弟,要么自于文臣。”
“朕觉得只有再开武举,方能拓宽武人选拔途径。”
朱祁钰又把问题扯了回来。
朱祁钰没有忘记,后来战功赫赫的戚继光和沈有荣,就连后来背叛明朝的吴三桂也是武举出身。
而朱祁钰这个时候开武举,除了是因为大明需要武将之外,还是想通过武举来增加武将集团势力,以此达到文武平衡的局面。
一些文官为了个人名誉,一再上书要求迎回太上皇朱祁镇车驾,如此行为是朱祁钰所不能容忍的。
既然文官集团天天用大道理来说事,那么朱祁钰就削弱文官集团对于朝政的掌控力度。
“对于武举,首重武艺,其次便是谋略。”
“而在武举考试中中举的人,朝廷除了按月发放俸禄之外,还会被将其送到边地军营当中担任将校。”
朱祁钰这是改变了明朝的武举制度。
历史上朱祁镇复辟之后的天顺三年,明朝有重开武举。
只不过那时的武举考试内容,是以谋略为主,其次才是武艺。
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内阁首辅杨廷和,曾经就有提到过武举考试的内容过于简单,也考不出这些武将的真才实学。
因为对于专业素养的要求很低,对于经试策论也不重视,这样的考试当然很难选出那些真正具备军事素材的武将。
明朝武举考试内容空乏是一方面的原因,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因为待遇很低,使得武举考试没有什么人愿意参考。
在那个时期,即使明白文举考试非常艰辛,天下人也依旧会选择文举考试这条路,而不是投笔从戎。
明朝后期就算一些考生因为在文举中不能拿到名次,被迫选择参加武举考试,只不过这只是为了获得功名的一种捷径。
这些人在进入军队之后,不仅在军事素质上不行,在文化上也不行,这就给军队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今后凡是武举重举之人,皆需要入白虎堂,以培养其文韬武略。”
朱祁钰这是为了培养武将和天子之间的亲近感,也是为了培养大明皇帝的政治势力。
“为了防止瓦剌再度南下,为了提提升京军战力,朕已经调大同边军,以及南方平定民乱之军,一起入京拱卫。”
如果说朱祁钰之前是以理服人,那么他现在就是以势压人。
朱祁钰这就是要用军队,来压制这些迂腐文臣,朱祁钰这就是在秀肌肉。
“臣附议!”
内阁首辅,户部尚书陈循,站了出来。
和王直这些老臣不同,陈循虽然也是文臣,可陈循的权势来自于朱祁钰对他的亲近。
“臣附议!”
内阁大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文,也是站了出来。
王文和陈循的情况一样。
“臣附议!”
这一次新晋礼部侍郎王一宁。
王一宁之前可是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诚的授意下,尚书请求册封朱祁钰生母吴贤妃为皇太后。
王一宁,也是朱祁钰的党羽。
“臣附议!”
工部侍郎江渊,也站了出来。
江渊可是提前收到了风声,朱祁钰很有可能升其为工部尚书。
为了自己的仕途能够更进一步,江渊当然要讨好朱祁钰。
“臣附议!”
军方第一人的杨洪,也不甘人后。
杨家受朱祁钰恩遇之重,让杨洪必须支持朱祁钰。
杨洪久在边关,他也知道眼下明军的底细。
“臣等附议!”
以吏部尚书王直和礼部尚书胡潆为代表的守旧文臣派系,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个事实。
为国选才本就是大事,更何况如今明蒙之间是不是爆发小规模战事。
朱祁钰占据了大势,守旧文臣自然也就无力反驳。
而且朱祁钰调兵入城和入京,已经显示了他的态度强硬。
为了早点平息纷乱,守旧文臣们也只能被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