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救世主》——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1 / 1)
“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只能靠农民自己。”在结尾的庭审中,肖亚文说出了一样的一句话。
不得不说,《遥远的救世主》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惊喜,也是因为朋友的推荐打开了这本书,也是第一次读这种类型的小说,而对于作者“豆豆”我之前也是闻所未闻。
这本小说从文笔上来讲吧,并没有多么的惊艳;从故事构思上来讲吧,也没有太多的奇技淫巧;从人物描写上来说吧,也没有太过复杂。但是就是这样的一本看似平平无奇的小说,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却让人沉浸其中,书中人物的一些对话和思考也引人深思。
《遥远的救世主》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又想表达些什么呢?通过我这两天阅读全文之后的感受,从肖亚文和芮小丹在法兰克福的会面开始,到欧阳雪目送着丁元英的离开结束,恍若南柯一梦,只有丁元英超然物外。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本书的主要故事脉络似乎是在于丁元英和芮小丹之间那种不同于一般世俗意义上的爱情,同时又像是丁元英一个人的独角戏,芮小丹似乎仅仅是丁元英在这世间游荡的一个陪衬,故事中的丁元英,出生于1959年,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同时也是柏林洪堡大学的经济学硕士,爱好音响,履历似乎并无太过特别之处,但是曾经给他当过一年助理的肖亚文对他如是评价道:“是魔,是鬼都可以,就是不是人。”,这样的评价似乎也彰显了作为男主的丁元英的不同寻常之处,而“女主”芮小丹则是一位刑警,有着不错的家境,同时也有着自己的“觉悟”,而她和丁元英的感情经历也显示了她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
芮小丹从刚开始的对丁元英的些许反感,到出租屋听过“天国的女儿”之后的深深震撼,再开始慢慢的对丁元英感到好奇,然后好奇变为好感,最后深深地被丁元英身上的深邃的思想所折服,直至最后毅然决然地终结了自己的生命,不得不说,死亡永远是小说中最具张力和震撼力的情节之一,芮小丹的自杀同样也深深的震撼了我,从小说中的一些情节来看,丁元英和芮小丹似乎是真心相爱的,丁元英能为了满足芮小丹给他一个神话的心愿,打造了格律诗音响品牌,并且每一步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这种对于局势发展的掌控力,不禁让人想起肖亚文的那句评价:他不是人!而是全知全能的神,或者说是魔。
我不知道芮小丹碰到丁亚文这样的人是她的幸运呢还是她的不幸呢,总而言之,在这样的一个人身边,无论是谁,都会感到自惭形秽,而芮小丹似乎也并不是一个普通女子,她有着自己的思考,有着自己的价值体系,有着自己的追求;但是,在悄无声息中,她的那套价值观似乎也受到了丁元英思想的影响。
在公园广场上,丁元英曾告诉芮小丹:只要你是一分钟的警察,你这一分钟就必须履行警察的天职,你没有避险的权利;但是,国家机器不缺一个迟早要被淘汰的女刑警,而社会应该多一个有非常作为的人才,这不是通俗的英雄主义和通俗的平等意识可以理解的价值。
我不知道芮小丹是否真正理解了丁元英的这句话,但芮小丹在面对穷凶极恶的通缉犯时,并没有选择避险,她勇敢地与歹徒斗争着,在最后,她选择了自我毁灭,我曾试图揣测她这样做的原因,我曾以为她是认为遍体鳞伤的自己,即便是活下来也是肢体不健全,容颜不再的自己,已经不再是丁元英心目中的那个自己,所以她才选择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前那个健全和美丽自己在丁元英的记忆中永存,只是这样,她便已经心满意足了。
我不知道我这样的揣测是否是对的,或许还有别的原因吧,换一个角度想,如果芮小丹活了下来,丁元英会如何面对她呢,是不离不弃?还是以另一种方式告别呢?我们不得而知,似乎从故事来讲,芮小丹原本的选择便是最好的选择。至于丁元英,作者似乎将其描述成了一个近乎绝对理性的人,或者又如芮小丹说的,他就是一个“混混”,浪迹在这个人间,并无太多值得他留念的东西,或许芮小丹就是其中一个,他愿意为了芮小丹定居柏林,也愿意为了芮小丹去“扶贫”,更是在芮小丹死后伤心到呕血,从这些来看,丁元英的的确确对芮小丹是有感情的,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的确存在共鸣,并且彼此欣赏!
但是,即便是芮小丹已经如此的不同寻常了,她给我的感觉距离丁元英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丁元英实在是太过于超乎常人了,他似乎总能预料一切,掌控一切,虽然不坏,有着自己的价值体系,而他那一套价值体系似乎是常人无法理解甚至难以接近的,芮小丹似乎是个例外,同时芮小丹也似乎为此付出了代价,或者说是得到了回报!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因果吧。
整本书读下来之后,我其实不太能够把握住作者所想要表达的重点,书中有很多哲思式的对话,也有些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的碰撞,还有商业运作中的一些内容,更有非同寻常的感情,再回到书名《遥远的救世主》,谁是谁的救世主呢,丁元英是王庙村的救世主?还是丁元英是芮小丹的救世主?或者说是芮小丹是丁元英的救世主?
或许,正如肖亚文在庭审中所说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我们的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