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移风易俗(1 / 2)
在商馆法院旁听席上坐了一天,阿礼国感到十分疲惫。当刘氏离婚案结束后,他长舒一口气,心事重重地离开了法院,到附近的西餐厅吃晚饭。
很显然,暨南军政府引进法国法律,初步建成了现代法律体系。商馆法院的法官在庭审中表现得相当专业。而普通民众同样信任法院,愿意通过法院解决纠纷。
这使阿礼国感到喜中有忧。
喜的是,暨南军政府积极学习西方,引进西方法律。这有助于中外之间增进互信,消除误解,有利于扩大通商。
忧的是,一个尊重法治的暨南军政府,必定会成为一个令人棘手的对手。阿礼国一向主张对华强硬,喜欢在满清官员面前颐指气使。这种身份上的优越感,将在广州不复存在。
走出法院,已是黄昏,很多店铺前打起了灯笼,在晚上继续营业。透过灯笼,阿礼国惊奇地发现,店铺门口挂着许多新招牌:酒吧、咖啡厅、西餐厅……
一时间,阿礼国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仿佛自己来到了上海租界、香港殖民地。
只不过,上海租界、香港殖民地里的华人多留着辫子。广州商馆一带的华人,头上的辫子几乎已经绝迹了。
而古老的广州,仿佛被上帝施了一通魔法,变得生气勃勃、焕然一新。
自清初起,广州便对外开放通商。长久以来,广州对外开放的程度非常有限。洋人只能在商馆一带设置洋行、码头,只能在商馆内部活动,不得进入广州城内,更不得深入广东内陆。
有时候,外国传教士会在中国教徒的帮助下,深入华夏内陆传教;外国人也会偶尔冒险到广州外围,譬如佛山、东莞等地旅游。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这种情状愈演愈烈,屡屡引发教案。广东当局亦无力解决,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洋人有恃无恐,虽不能进入广州,却把商馆看成是某种“自留地”,公开设立西餐厅、酒吧、咖啡店等场所。
徐广缙做两广总督时,曾派人前往交涉。洋人置之不理,徐广缙亦无可奈何。
在满清治下,商馆一带虽然日益开放,仍得遵守“华洋分居”政策,华人一般不会进入咖啡馆、酒吧、西餐厅消费。
暨南军政府入主广州后,鼓励开放通商、中外交往。西餐厅里也有了新的变化,有钱的华人买办、新潮的年轻人也来吃西餐,使餐厅的生意十分兴旺。
正是晚饭时候,西餐厅里的客人很多。阿礼国和随从已经找不到座位,只得和两个华人拼了一桌。
这家西餐厅在门口醒目位置,使用中英法三国文字,标记有“正宗、高档、典雅”等字样。但阿礼国看得出来,这里的西餐并不正宗,食材都取自本地。
因为华洋杂处,宾客太多,这家西餐厅失去了应有的高雅,反而显得有些市井气。
这种市井气十足的西餐厅,反而令阿礼国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阿礼国的父亲是个乡村医生,靠微薄的薪水供阿礼国读大学。很多时候,阿礼国只能节衣缩食,在廉价餐厅啃硬面包。直到阿礼国获得民法博士学位,来到东方冒险后,他的生活才得到了改善。
忆苦思甜,阿礼国突发奇想,点了硬面包、花生酱做晚餐。
对面的华人一青一中,见阿礼国衣着考究,点的却是最便宜的硬面包,不觉相顾失笑。年轻人十分善良,把自己的蛋糕切出一半分给阿礼国,然后用生涩的英语说道:
“Hllo,You,at。”(你好,你,吃。)
阿礼国久居中国,已经会熟练使用汉语。他略一思索,接受了年轻人的好意,使用汉语说道:“谢谢!”
对面的华人年轻人甚是惊奇,说道:“你会说汉语?真是太好了。看你气质不凡,衣着华丽,便知你身份不一般。
“你虽然一时落魄,但会中英两国语言,是军政府急需的人才,定能找到体面的工作。用我们中国人的话,就是能够东山再起。”
阿礼国也不解释,笑道:“谢谢你的好意。我刚从上海过来,还不熟悉广州的情况。但见你们都剪了辫子,可知这边的风俗与别地大大不同了。”
对面的中年人一直在看报纸,此刻放下报纸,说道:“在最新一期《民报》上,军政府颁布了《剪辫令》,你们看。”
阿礼国这才注意到,眼前这位中年人仍旧留着辫子。因不过,他前额上的头发很长时间没剃,长得足有一寸长了。